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想法美食
味蕾的满足,是留学生想家的方式

味蕾的满足,是留学生想家的方式

作者: 慕子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5-26 10:21 被阅读1466次

    性格原因,我不是一个很恋家的人。真正恋家,是从我成为留学生开始的。

    不知为何,儿时就在心里埋下一个将来一定要远走他乡,去求学去生活的信念。在我们那样一个小城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出去见见世面,开阔胸襟。或多或少会受一些影响,我也有一颗向往自由向往远方的心,不愿有太多羁绊太多束缚,想去看一看大世界,越远越好。

    想去追寻远方,总是伴随着无数艰辛。

    亲身经历,留学生是一群很不容易的群体,表面的光鲜亮丽并无法遮掩背后的心酸。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地来到异国他乡,吃,吃不习惯。说,语言不通。就连水质的差异,都会让人大把大把地掉头发。但因为梦想,因为执着,为了回击太多的不被理解,我们只能坚持。

    我很庆幸自己和张同学都有一手好厨艺,这大大拉近了留学生与家的距离。

    只要我们愿意,留学生活可以充实而精彩,学业之余我和张同学都喜欢洗手作羹汤。受各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都对食物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色香味俱全,还要有自己的创新又不丢失家乡的传统味道。作为地道的中国胃,我们当然不能完全适应美国食物,所以图中菜肴(如下图)则成了我和张同学的饭桌日常,我们为此甘之若饴,乐在其中。

    两人,三餐,四季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对食物的追求也分为几个等级。最初的当是“果腹”,食物最初的意义就在于填饱肚子,这也是解决人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和生存条件。其后当数“饕餮”,言下之意为吃得够吃得爽。其次升华到“宴请”的色香味俱全,中国老传统传承的“养生”重视食材本身的营养和功效。食物的种类和等级有很多,但在我心里,对于食物无法取缔的最高地位一定是“情感”。

    上帝在造人的时候,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他创造了人类的情感,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影响着每一个重要的决定。

    作为留学生的我们,味蕾的满足,是我们想家的方式。人都是感情动物,毫不例外,我也是一个对味蕾极其敏感的人。常常闻到熟悉的味道,连同那一段时光的记忆突然间袭上心头,心口像是被人撕了开,五味杂陈。

    渐渐理解了电影中的经典镜头,一个游子在他乡偶然吃到久违的家乡的味道,潸然泪下。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对于游子来说,此刻味蕾的满足是家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抑或是对夫人的思念和对幼儿的亏欠。而我们自己做菜除了是让肠胃享受好日子,也是为了重温家的味道,也酝酿出想家的思绪。


    Alan是一名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农业经济学专业的博士在读生,他是我表哥。同样热爱烹饪的他,一定不会允许岁月磨蚀他对味蕾的追求。

    自他来到北卡罗来纳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到现在娶妻生子(已有了两个宝贝儿子)已经有将近八年的时间。对这样一个在美国从一个人打拼到拥有逐渐壮大的小家庭来说,饭桌上的变化也是一个家庭变迁最好的见证。

    他刚来美国时有一个习惯,每做一顿饭都要把单反拿出来拍照,原因是那时候他的手机还不是智能机,一两百万的像素还是对美食不够尊重。然后分享到人人网(在当年很流行的校内社交平台),透过一张张照片,当年的一幕幕回忆逐渐清晰起来......如下是他的部分杰作:

    Alan引以为豪的分享                                        

    在Alan的美食字典里没有“凑合”二字,他对美食的执念深受他母亲,也就是我大姑的影响。

    大姑总说她上辈子一定是一个厨子,这辈子才会如此热爱。她对食物的执念要从食材最初开始说起,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她却坚持在楼顶开垦土地,自己种菜养鸡,在车来车往的喧嚣里过起了农民的日子。大姑退休以后便更加一心扑在了她的秘密宝地里,这里是她的青春乐园。只要菜地在,家就在,她的青春便在。

    大姑的空中乐园

    这也难怪,Alan从小享受着这样的绿色食品,去到国外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时间,最初他心里会有多失落啊,还好得力于教育,他可以自己尽可能得满足自己的味蕾,至少能让味蕾觉得它并没有离开北京,没有离开家,也没有离开母亲。而这,就是一个留学生想家的方式。


    对于留学生来说,最残忍的莫不过逢年过节。

    当我还没有出国时,并不明白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幸福却还还不自知。国外的节日和国内几乎是大相径庭的。与我们相同的是,美国人也是一个家庭至上的国家,尤其是感恩节和圣诞节这两个盛大节日,他们也会用聚餐的形式度过。既来之,我们决定入乡随俗。感恩节传统少不了火鸡,我们去美国超市买了一大只火鸡,回家腌制好后交给烤箱烹饪。

    感恩节烤火鸡,这是我们在美国的归属感。

    自制感恩节烤火鸡

    感恩节后的几个月就是除夕了,这是所有留学生最想家也最难熬的时候。

    而每年的这个时候又到了我们的考试周,不仅要忍受不能回家团聚的失落感,又要加班加点的赶各种作业和考试。最能慰藉留学生的依旧是味蕾的满足。时差的原因,国内要比我们早半天。我们常常会通过视频聊天拉近与家的距离,国内会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年夜饭,我们就会说你们这是赤裸裸地拉仇恨呀。

    2019年北京的年夜饭

    还好,我们自己有手艺。就在国内吃年夜饭,跨年的时候,美国刚好是正月三十的早上,我们也为我们在美国的年夜饭忙碌起来。我和张同学会叫来一些同学和朋友来家里聚会,我们今年的主题是包饺子。这是我们一直有所计谋没时间实现的,过年这天天时地利人和,朋友们在厨房里聚在一起的温暖丝毫不输在国内的幸福感,而这是我们过年的方式。

    说实话,作为一个南方姑娘,我从小对包饺子并没有那么热爱,手法也没有多娴熟。如今在国外却要担任这次宴会的总指挥,感谢我的家庭让我耳濡目染,多少还是可以主持大局的。我们竭尽知道的厨房知识,像模像样地切肉、和馅儿、擀饺皮、包饺,偶尔指点面粉往人脸蛋上抹去,没有家长的约束,我们在这里自己当自己的主人,自己管理自己,也有属于我们的自由和成长。

    2019年美国的年夜饭

    忙活了大半天,当我们吃着饺子和家里人视频聊天的时候,那种辛苦换来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这幸福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有向家人“炫耀”和欣慰自己成长的果实,有吃到家乡味道的久违感,有在异国他乡通过一群小伙伴的努力终于感受到了年味,有从视频聊天里传来熟悉的曾经无数次被我们嫌吵的鞭炮声,如今听起来怎么那么亲切,似乎也没那么烦了,嘴角扬起的微笑是富足的。出国以后,和家的距离虽然远了,但心与心却更加牢靠了。

    对于我们留学生而言,我们是强大的。我们既能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可以尝试制作他们节日的食物,并且很适应。并且学会家乡的传统的手艺,让它在美利坚满足我们的味蕾而熠熠生辉。

    不忘本是我们的本分,看过世界后的自我创新是我们的能力,漂流在外无法团聚是我们的辛酸,身披铠甲披襟斩棘是我们的选择。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最大的幸福莫不过夕阳西下,一家人围在厨房里为晚餐里忙碌着,人们可以暂时卸下一天的疲惫,食材下入油锅里“兹拉”伴着随之升起的烟雾,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烟火味吧。

    听过这样一句话,厨房的温度决定了婚姻的高度,有烟火味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它用人们对味蕾的神奇吸引把一个个小家,哪怕分隔在异国他乡,也紧密地拴在了一起。

    高速上偶遇绝美晚霞

    在外漂泊不易,不管我们是否情愿,未来的不确定性总是在催促着我们迈步向前,我们一路流浪,我们一路失去又一路拥有,我们看过世间繁华,倒也向往寄情山水。

    无论身处何方,都有三餐,四季。

    对味蕾的追求总是会伴随我们一生,它会时刻提醒着我们何处为家,何处为远方。

    校园的雪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味蕾的满足,是留学生想家的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ea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