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定三心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字字珠玑,文文句句理相同,尽显弥陀別意之弘愿,而其中之三心释,更是文句详实,透彻净宗心要。
三心出自《观经》“九品段”之初上品上生,言:
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此三心是净土真髓,行者心肝;是《观经》眼目,出离要道。
故善导大师在此句之前特置“经云”二字,举出佛言以显其重要,劝人信顺。
(一)三心正因
大师于此“三心释”之初,标言“辨定三心,以为正因”,明三心是往生之正因。
然诸师未解佛之密意弘深,不知三心之要,或执定善十三观为往生正因,或执散善三福为往生正因,大师此言“辨定”,“定”有厘定、楷定之义,故大师先简别三福非往生正因,《观经疏·散善义》之初,言:
从此以下,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
就此意中,即有其二:
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
“三福”出在《观经·序分》“六缘”之“散善显行缘”,
一为世福──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即戒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大师在此解三福,欲令人知“正宗分”九品本从“序分”三福而开,下文以九品合三福,据福善之机所行三福多少有无别出九品以为正行。
故云三福为因,九品为行;又《观经》言三福“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可知三福是诸佛成就佛道之正因,而此九品则是佛为散善根机之众生而开,非为往生彼国之正因;大师又言不问罪福,专念得生——一切善恶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若以三福为九品往生正因,下辈三品皆一生造恶之人,三福无分,如何得往生之因?
《观经》以所行深浅而开出九品差别,彰“回心皆往”义。若论其行之初,未必为往生。如中下品机平生未曾见闻佛法,但自然行孝,临终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得生西方。
故大师释言:
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
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
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
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
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故知,三福非是往生之正因,则是世尊因韦提之请,“广开净土之要门”,亦广开众机,以三心摄之,导归別意之弘愿;亦显“抑止、摄取二门”之义,第十八愿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以三福抑制,先劝防逆谤之罪,亦有励劝行善之义,故《观经·散善义》言:“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然“下辈三品”则是十恶、破戒、五逆之机,虽已造罪,亦慈悲摄取。世尊之悲智双运,尽显无余。
善导大师“辨定三心,以为正因”之真实义,合观《往生礼赞》之“三心释”,更是直接明了,毫无含糊,
文曰:
问曰: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
答曰: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
知三心为净土行者之至要,具三心者,必得往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不论机之上下、根之利钝,皆必须具足三心。
若不具足三心,无论如何万行精进,皆是徒然无功。
故三心为愿生极乐必不可少之最重要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