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到你早在国庆之前就已经开始点映,点映评分当时就已经冲到了9.1。但发哥和老谋子的激烈竞争使得国庆档风风火火,再加上《李茶的姑妈》来浑水摸鱼一下,找到你在10.5正式上映的时候反而冲击力不高,没有引起强烈的共鸣。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给我震撼非常深刻,以致于看过之后我真的一晚上没有平复下来,反复回想。我觉得这部片子不输于之前非常火的现实题材电影。
剧情其实很简单,我不做过多剧透,中心点可以浓缩成两个字“孩子”
片中讲述了关于三个不同社会角色的母亲:
事业干练的高知职业女性,雷厉风行的女律师——李捷
社会底层的农村苦命女性,永远作为边缘人生活的妇女——孙芳
为了家庭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最后失去支柱的青年女性——朱敏
三种女性很大程度上浓缩了社会关于女性的地位阶层,孩子,只是由一个点折射出了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和对于女性到底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做出了颤抖式的反思和探讨。
2.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仍然对于女性应该以相夫教子作为应尽的本分,甚至是宿命。都还有很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使现在一线城市,少部分二线城市会有很多独立的,有见解的值得标榜的女性出现,她们事业上风光无限,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她们不会觉得依靠男人,或者是有个家庭和孩子就能够依托一辈子。她们靠的永远是自己。就像片中姚晨饰演的强悍女律师李捷一样。我觉得每一位女性都应该要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工作,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但至少你是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家庭,依附于男人、孩子的附属品。
现在大家都会强调,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做那个不可被替代的存在,有一个别人都不能模仿取代的一技之长,才能在单位上,公司里立足。这个理没错,但这个理用在每一个身上真的就没错吗?往往最讽刺的就是,
你可以这样说,可以这样想,但你这样做不行。
我记得比较深的一个情节就是,片中李捷的丈夫,身为医生的他对着李捷说:“你看你现在还像一个女人吗?”
卧槽!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句出现,这真的是有高学历的医生能说出来的话吗?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讽刺的现实说法,对于很多男人或者年长的人就会不解,你独立、你挣钱、你要离婚自己带孩子、你重心没放在家庭上,你就不像一个女人!我觉得这句话真的是赤裸裸的歧视。很大程度上的人都会觉得,作为女人就应该以结婚生子为重,就应该以找个好老公,有个听话懂事的儿子为榜样。现实生活里大多数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说一个女人结过婚,离了婚,带着小孩,如果说你身边有这样的女性存在,是你的同事,你周围其他结了婚的女同事肯定就会悄悄进行一些道德上的审判,如果是你朋友,你肯定会觉得一个人这样太辛苦了,还是要找个依靠,如果是男上司,高层遇到这样的女性面试,肯定也会觉得这个女人是不是不稳定,或者往更坏的方面想,是不是生活作风上有点瑕疵。
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接触者,都会有自己认为是对的观点和理念甩到你身上,认为你怎么样怎么样,或者说即使是你的父母,在那个时候也只会对你说:你现在这样还是不好,不行。应该怎么怎么样,而不是问你:你现在这样是不是比以前快乐。因为在他们眼中就已经直接给你下了你这样不行,不快乐的标准了。不管你怎么解释,他们还是不能理解。就算父母半信半疑的相信你说的话,但是还是会发自内心忧心你的生活。但是反过来,是个男生就不会。
社会几乎对女性的要求是苛刻的,很简单的例子,抛开一线城市不说,在二三线的小城市里,女生的工作就应该是照9晚5的文职工作,轻松的,不用应酬的,能够及时下班回家做饭陪孩子的。如果说你告诉你父母,你的长辈,你要奋斗,你要努力挣钱给孩子好的生活,父母的第一句话我相信永远都会是:“女孩子这么拼干嘛,重要的是找个对你好的男人才是真的。”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有说过类似这样的语言。我家坐标二线城市,我的父母还是科班出身有一点知识水平的人,但是在他们的观念里认为,你读书好,你学历高也可以,但是也比不上他们认为你找到一个好的男人强。这就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
我很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情和他们为什么这么渴望自己的女儿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因为他们不想自己的孩子活的很辛苦,做父母的只想自己的孩子快乐的、平安的、能够没有顾虑的过完一生,但他们不会想你到底想要的是要稳定的家庭,相夫教子的生活,还是风雨飘摇的事业打拼。
我们不仅仅在工作上只需要面对老板,同事,下属就可以了,不是仅仅努力工作,挣钱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是你不得不应酬工作,加班的时候,你还要面对你婆婆或者老公对你的不理解,甚至是反对。那如果你没有结婚呢,没有谈恋爱呢,我相信着急的不仅是父母,还有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小区业主会的大妈,隔壁遛狗的阿姨,在电梯里碰到也会问侯的第一句,也不会是:xxx,最近工作辛不辛苦啊,只会是:xx有没有男朋友啊!这就是我们对女性的一个定位认知。这也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思想传下来的理念。自古是君臣,父子,然后才夫妇。妇女的位置从来都是在家,在夫后面才出现的。即使是我们精神文明大幅度的提升,传统的观念也没有被更替。
3.
再说第二种女性阶层的代表者——孙芳,这是整部电影里我最痛心的一个角色。
孙芳的苦,是可以让你实实在在感受到痛心,你真的就在荧幕前就可以感受到那种带给你强烈撞击的难过。难过的不是作为剧情里的她真的很惨,很惨,你难过的就是这样的人很可能就真的在你身边出现过,难过的是为什么有的人活的那么的艰难,那么的悲惨你。甚至觉得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应该就会好起来。但是上帝没有给她们柳暗花明,没有给她们船到桥头自然直。生活仍然是给她们致命的重击。绝望、无助、痛苦但是仍然再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群体。
结婚当天被家庭暴力,老公嗜赌成性,被闹洞房的一伙人戏弄,短短的几十秒镜头就展现了多个尖锐的社会矛盾。当然,这只是刚刚开始,当孙芳坐在院子里缝制衣服的时候,她对她的老乡说:孩子生下来就好了。这句话时,是对家庭暴力的忍耐,是对现实的沉默,但是这也是孙芳唯一的选择。我还记得有一个情节是,孙芳问李婕:“太太,你为什么要离婚?是不是孩子的爸爸打你?”当李捷说到“那倒不至于的时候”孙芳其实是不解的,为什么?因为在这样的女性群体里,没有什么比孩子,比有个家更重要,只要自己的老公不打你,那是没有什么事能闹到离婚的,甚至就算是有家庭暴力,仍然有一部分会选择沉默,因为为了这个家。自己受点苦没什么。
但这不算惨,很有意思的是,当你本身很认为很倒霉的时候,倒霉的事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当你认为你很惨的时候,更惨的事还在后面。
有一个情节是,孙芳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凑到拖欠已久的医药费,医院强制让出了孙芳孩子的床位,让李婕的孩子住了进去,当晚孙芳抱着孩子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孩子病得很严重,但是救护车到不了她们住的那个地方。瓢泼大雨,孙芳抱着孩子在路上,寻找车辆,一直苦苦的喊着“救救孩子!救救孩子!救救孩子!”直到孩子无声中悄然的离开了。孙芳跪在雨里,痛哭,呐喊,孤立无助的声音淹没在雨声里。不到十分钟的镜头,不过十分钟的场景,但是可以让你感受到锥心之痛, 一直持续到后面的剧情发展,你都可以从之前找孩子的那种不安,紧张中迅速切换到灭顶之痛!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比较夸张,但事实上,这一幕你在银幕前就能深切的感受到什么叫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你会感受到那种“没办法,只能这样”的结果是有多么的痛心,你会感受到作为母亲眼睁睁的看着孩子睡去的时候,你仍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求助的人是有多么的苍白无力。几分钟的情节,让你可以连呼吸都痛。这不仅仅是孙芳的痛,不仅仅是农村底层女性的痛,更是社会的痛。
我们在城市里生活,体面,自在,我们可能会在网上刷到一些很悲惨的事迹看看心情捐一点爱心,我们可能会看到朋友圈很多轻松筹、水滴筹会聊表一点心意或者更多是直接划过。可是真真实实生活在某一个地方这些人,她们的生活我们从来想象不到是怎么样的,可是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感受到了,你才懂得我们说:成年的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容易的时候,没有想到在我们身边会有很多人仅仅只奢求活下去。
这一段情节的扎心程度,我想只有自己去荧幕前才能感受那种直击你内心的惨,丝毫不亚于雨中片段给到你的冲击
为了孩子,孙芳出去“”身援“”,喝掉两排酒为了5000块钱,卖自己的肾,只要是能赚钱的方法无所不用其极。当看到自己的女儿被迫搬出病房的时候,她坐在地上哭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整个影院里的沉默和压抑。随着剧情的发展进入到角色里的悲痛,当女儿离开的时候,孙芳进入到万念俱灰的状态,找到张博,想要卖孩子去还之前借的高利贷。可以看得出那种悲痛和对社会的绝望,已经彻底击垮了这个“母亲”。
4.
整部电影除了李捷和孙芳,同时还有第三种身份——朱敏。朱敏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工作,放弃了自己的学历,投入到家庭和孩子身上,可是丈夫出轨,要争夺孩子。但朱敏没有任何的优势去打赢这场官司,作为母亲来说,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就要离开自己身边,导致绝望的朱敏只能选择自杀。。。后来怎样大家可以去影院观影。
5.
整部影片姚晨和马伊琍的演技都出人意料,可以说是震撼!作为母亲来讲,双女主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一切去爱,去维护,去陪伴。可是她们的生命里不仅仅只是母亲而已,还有自己的阶层,还有自己的地位。这两种身份是不是能够两全,是不是应该取舍,该怎样去做抉择,这都是我们每个女性都应该会有所考虑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取舍,不得不放弃。
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要付出相对应的代价——就算是不要,也要付出不要的代价!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所强调的只是女性对自己的定位和作为母亲角色该怎样去权衡和取舍,但是我觉得不仅仅她们要如何去选择。很多时候是社会,是家庭给到她们怎样的支持。古说忠孝不能两全,现在是到底做好父母的角色还是选择工作和事业。不论是作为父亲还是母亲,我们到底应该在孩子和工作之间怎样去平衡,这也是年轻父母或者即将要孩子的夫妻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社会对待女性是苛刻的,既要做好一个妻子该做的本分,照顾孩子,照顾家庭,同时没条件的还要出去挣钱,孩子好了是家庭的功劳,孩子不听话就是教子无方,似乎我们对教育的一个直接结果认定就是这个孩子是不是出色。你家孩子是不是成绩好,仅此而已。那我们真正在孩子的成长里,是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记得在《巨婴传》里又一个观点是,中国式巨婴,中国式家庭,母亲常常是扮演凶恶,泼辣的那个角色。而父亲呢,永远是逃避的,随意的。那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家庭配置在内心里生根发芽,所以当一个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的时候,随之而来的配置还是一如既往。所以才会有巨婴的出现。
对于母亲来说,我们把所有的精力,甚至如果需要我们可以付出我们的生命为了孩子,这是作为母性本能的生命体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而对于独立的社会女性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个爱的避风港,而是如何做好我们自己,如何在什么都不管的情况下成为那个真正的“你”。所以,当我们决定到底应该怎么选择的时候,多想想这到底是不是我们心里最想要的答案。
很多为母亲为女性发生的作者都会呼吁说,请我们温柔的对待,在两难的身份切换的同时,要知道背后的不容易。但是我认为,要成为怎么样的人,永远都是自己决定的。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会舍弃一些东西,但是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具有两面性,我们只需要做到最好的那个平衡,虽然很难,但是这能够避免一些无畏的伤害和不理解。生而如此,我们也就要适应万物的规则。
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但对一部分人而言,孩子不是唯一,孩子不是人生的必需品,但是社会往往要求我们必须要传宗接代,必须要结婚生子,否则社会的运行规律好像就要崩塌了。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决定就要有那份责任去承担接受,生孩子不是一个任务,我们需要花一生的时间去抚养,陪伴。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去承担这份责任的时候,还是先让自己变得更好吧!
影片结束之后,离场的每一位观众眼眶都是红的,这可能是距离很久之前《唐山大地震》的那种大型哭泣场面之后唯一一部会让每个人都能够落泪思考的片子。虽然电影院没有发纸巾,但是我建议在观看的时候,一定不要珍惜自己泪水。泪水激发我们感性的思考。作为女性,应该要去做怎样的平衡,我们应该认真琢磨。
《找到你》———找到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