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行走在野外,在无法找到前进方向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于不会说话的植物们。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湿润、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那么,若在南半球则正好相反。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树桩上的年轮来进行判定,年轮间距稀疏的则是向阳面,年轮间距紧密的则相反。
也许,这些草木不会说话,但并影响它们的表达。枝叶的茂密与稀疏,年轮间距的宽与窄,这些都是它们的语言。它们一定还有更多的语言,只是我们还没有能够完全理解。
野外的草木,它们也会有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可能是基于生存,也可能是基于喜好。咱不论到底它是何种原因,我们只要知道:即使是草木,它们也会选择。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不会因为我们的认知不同而有所改变。
我在阅读《太傻天书》的“分离的世界”这一部分,看到了作者经给“分离”下的定义,他认为“所有关于事物区别的带有情感的认知都是分离的认知。好坏,对错,多少,大小,有无,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
读到这里,在试图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知识体系,去理解并领悟这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智慧的时候,我猛然惊醒:如果要按照书中之定义来理解的话,我将会依然深陷入分离之中。因为,我首先要判定这一定义的正确性,才能用其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否则,它何以能够窃取到指挥指引的高位!
我想,这也许就是自己诡辩的逻辑混乱吧。我要远离所有因分离而带来的“病毒”的侵蚀。于是,我便按据自己内心的指引来理解:
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不会因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认知和我们的定义而改变什么。真正能改变的,只是这些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投影。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那里的投影又会是不一样的。
事物之间是有差别的。差别是客观的,同样,分离是客观存在的,分离是不能够被定义的。
正如上文所说到的原野上的草木,它们之所以为草,之所以为木,这就是客观存在的区别。但是,为什么一棵树上的枝叶和年轮的间距会有不同呢?当你轻轻碰触到含羞草时,它为什么会“羞答答”地将叶片合上呢?
还有,当我们下班回家推开家门的一刹那,小狗会摇着尾巴跑过来围着你跑、围着你跳,甚至是扑到你的身上寻求你的拥抱和爱抚。这时,我们会看到它的眼里充满着兴奋与欢快。可是,当它在进食的时候,你若靠近,它极有可能会龇牙咧嘴冲你狂吠,这时我们又会读到警惕警告和不安的眼神。
我以为,上述这些现象应该能够说明:即使是不声不响的草木,它们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即使是不言不语的小动物,它们也会基于经验而进行选择。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当在正确认知“差别”的基础之上,深化对“分离”的理解:“分离”可能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循着心的方向,在“太傻”的指引下,将自觉地减轻因“分离”而产生的误会、误解、迷茫与恐惧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