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黄省曾录第四篇原文见图:
到底什么样的人值得好好培养?走近先贤王阳明之五十九有人问先生: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愚笨的人,给他讲解高深的道理,尚且不会有所进步,更何况不给他们说这些道理呢?
先生说:“并非圣人们不愿给他们讲解。圣人只担心不能让人人都成为圣人。只是各人的资质会有所不同,不得不因材施教。天资在中等以下的人,即便是给他讲解'性''命'的学说,他也未必能够明白。所以需要慢慢地开导启发他。”
从很多年前开始涉足管理以及培训的工作开始,就一直会面对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值得好好培养?
为什么呢?因为在每次培训后,在跟进的过程中,总会发现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
其一,理解得很好,学了就立刻能够产生效果!这种人最让人省心也最让人欢喜。
其二,也学了也记了,但是过后全忘了,学的东西自己无法理解和消化,原来是什么样,后来还是怎么样,除非你给他列出条条框框让他依葫芦画瓢照着做,否则他绝对不会自己找方法!这种人往往会让人觉得很无奈,甚至不愿与他多说。
其三,学了之后虽然不是理解得很好,但是他愿意去尝试,在实践中慢慢的找方法,经过一番摸索,再辅以指导、调整,他会慢慢的越来越好。这种人虽然一开始不是特别出色,但是假以时日,也是可以托付的。
其四、学了之后,自以为懂了,你问他的时候,他头头是道,以为他理解了,可是做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如果你硬逼着他做,做到有阻滞的时候,他甚至会与你产生抵触。这种人看起来有点小聪明,总让人觉得有机会可以调教,也希望通过更多的培养能够改变他。
如果你的团队有这样的四个人,要让你从中炒掉一个,你会选哪一个呢?
很多人,都会选择炒掉第二种,不能理解,不能自己找方法的人。因为觉得这种人笨,没有进步的空间。花再多的时间去培养都是浪费。
以前,我也这么认为,跟这种人说话多累啊!简直就没有必要跟他多说,也没有培养的空间,赶紧让他哪凉快哪待着去。可是近几年却渐渐改变了这种观点,我发现其实最应该炒掉的却是人们觉得还有培养希望的第四种。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我的想法有问题,但经过了很多的实践,再结合今天的这篇文章,以及对文中“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这段话的出处好好的再理解了一番之后,我突然觉得,我这两年改变的观点是没错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这段文字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是“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解析过来就是,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变的.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根据人的表现将人分成了四个级别。
对应我先前所说的四种人,到底什么人是上等的智者,什么人是下等的愚人,什么人中等以上水平的人,什么人又是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呢?
也许你会认为:第一种人是上等的智者,第二种人是下等的愚人,第三种人是中等以上水品的人,第四种人是中等以下的人。
我的观点是:第一种人是上等的智者,第二种人是中等以下的人,第三种人是中等以上水品的人,第四种人是下等的愚人。
为什么呢?我们来举个例子。
经常我们在做销售培训的时候会说:量变决定质变,访量决定业绩。OK!就是这句话,一个销售界通用的大道理。我们来看看四种人,对应会出现什么效果。
第一种人,听了这句话,会立刻明白,要经过大量的实践之后才会总结出好的工作经验,才能够提升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必须要经过大量的顾客拜访才可以获得更多的顾客资源,进而提升业绩。
于是,他们回去会立即制定工作计划,开始大量的拜访工作,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顾客资源,同时在拜访当中会总结出最有效的获客方法,甚至测算出自己的获客成本,最后可以通过业绩倒推的方式自己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并坚决执行,高标准的达成自己的工作目标。
这种人算是有智慧的人,一点就通,通则达。知识和道理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开悟的一把钥匙,推开门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他们会随着经历的增加不断的累积出自己的人生经验,并越来越优秀,直至成为有影响力的人。没有人可以改变他们对梦想的追求,也没有人可以阻挡他们对生活的激情。
第二种人,学了记了,但是因为自己的理解力不够,他们无法想象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联,也无法计算出什么样的量变会得到什么样的质变,所以,他们自己无法产生行动!
但是,如果你给他定一个标准,比如说你每天要打100个电话,又或者每天要上门拜访20个客户,并且要做好详细的营销拜访记录,并分类整理出相关的顾客需求信息。他就会按照你的要求,不管每天完成100个电话,还是每天拜访20个客户都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及时做好登记,按要求梳理。
这样你就可以从他的执行中发现问题,再帮他纠正不当的地方,给出更好的方法让他继续做。虽然他自己想不出方法,但是他能听话照做。久而久之,他也能看见成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量实现了“量变决定质变,访量决定业绩”。
这种人,虽然感觉反应有点慢,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的消极负面,他们就认一个死理。你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总之我完成我的任务就行。所以这样的人,我们不需要跟他讲太多的大道理,一个字就是“干”,实干见真知。他们是天生的执行者。
他们不需要道理,只需要方法。你给他方法,让他成为不折不扣的执行者就好了,毕竟我们想要看到的是结果,多好的方案最终都取决于执行。
第三种人,半知半解,但是他会边学边做,边做边问边总结。虽然他不如第一种人理解得快,有思维,懂变通,但是他胜在有上进心。
看见别人去打营销电话,去拜访客户,去找渠道,他也会去做,可能方法不对,效果也不够好。但是,会去向优秀的人学习,或者通过辅导启发能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慢慢的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并逐步实现访量决定业绩。
虽然,他们不如第一种的觉悟高,但通过数量的累积,时间的累积,别人做一遍,他做三遍,他也能够完全掌握了,完成目标只是迟早的事。
这种人,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缩影,每个人都是在工作中摸索实践,总结经验,再在经验上获得更多的成功。这些人的成长都是来自不断的培养和锻炼,他们需要道理,也需要练习,只要有好的培训导师,足够多的时间,未来可期。
而第四种人,看起来很聪明,一听就懂,一说都会,但,不是一做就错,就是一做都有问题。遇到一个不良个案,立刻开始全盘否定。遇到一点挫折,信心就倍受打击。不会反思总结,都是怀疑。
质疑老师讲的是空空的大道理,将遇到的困难个案用来驳斥老师的说法。总之他们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反对,如果你规定他要执行,他就给你耍小聪明,敷衍了事,让你拿他没办法,为了证明他的能力,他还会拉着别人一起跟上司唱反调,就是为了抵制他心中不愿意做的事。
这种人,看起来很聪明,但是他们的聪明用错了地方,或者说是聪明过了头,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进而不能接纳新的事物,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的话都是放屁。
为了表现自己,他们会想各种花样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都是错的!这样的人,就是一块顽石,没有极端特殊的方法,你改变不了他的思想,更加别说让他听话照做。既不能讲道理,也不能执行,只会耍点小聪明,你不能改变他,他也不愿改变他自己,这样的人要来有什么用呢?只能是给自己堵心。
用调教他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完全可以去跟第一种人讨论出了N个好方案,或者给第二种人做了N种执行规划,又或者给第三种人做一次高效的辅导,都好过与他斗智斗勇耍嘴皮。
我们花在前面三者身上的时间和精力都能指向产出,而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却不能估量出价值。如此,我们也能明白什么人值得好好的培养了,用对人,才能干好事,用这样的逻辑再去梳理一下你的团队,愿你能够找到值得培养的人,将时间、精力、金钱都花对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