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5

作者: 绿阴冉冉 | 来源:发表于2023-01-25 17:33 被阅读0次

    景祐元年(1034年),四十五岁的范仲淹移知苏州,回到了他的故乡之一太湖。

    太湖既是鱼米之乡,又是洪水泛滥之地。太湖四周都是黑油油的沃士圩田,堪称“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但自北宋开国之后,水利失修,湖河泛滥,横没诸邑,水灾更重于其他州郡。

    于是,范仲淹向朝廷上书,疾呼兴修水利,“以拯民困国虚之急”!

    他还写出了一篇篇关于治水的大文章,如《上吕相公书》《条陈江南、浙西水利》等重要文献,把兴水利、除水害看作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治水与治国在中国历代都是高度统一的。

    为了察看水情,景祐二年(1035年),他“亲至江浒,督浚白茆、福山、黄泗、浒浦、奚浦、茜泾、下张、七丫等港浦,导诸邑之水”。

    范仲淹经过考察后,认为当汛期洪水处于高水位时,“松江不能尽泄震泽诸湖之水”,因此,既要疏浚泥沙淤积的松江以在洪患期间加快排水,还要向北开浚一条通江水道,使相当一部分水能入长江。

    兴修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力,而洪灾之后有很多田地被淹没的灾民,既无地耕种,又没有饭吃,需要政府赈济。范仲淹采取“以工代赈”之策,一方面组织了大批灾民兴修水利,一方面又让大量饥民有了饭吃,还养活了家小。

    范仲淹制订的一系列治水计划有的还没有开工,他就奉调离苏,但在他离去时已取得“今岁各平,秋望七八”的成绩。他所倡导的“修圩、浚河、置闸”等一系列治水方略,后为历任郡守治水的范本,迄今仍是治理苏州水网圩区的重要理论根据。

    从泰州范公堤,到太湖范公闸,以及他对治水的许多设想,都可以给他一个当之无愧的称号——北宋著名水利家。

    他在苏州太湖,又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获得了一次非常难得的政治机遇。他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被任命为大宋帝国首都的市长——开封知府。

    范仲淹雷厉风行,在京城大力整治冗官、冗员充斥的官僚机构,惩治腐败,并根据他在京师的摸底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范仲淹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给天子讲解,这些人都是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提拔的。

    “一代名相”吕夷简当时也在场,他不甘示弱,反而讥讽范仲淹太迂腐矣。尽管吕夷简巧舌如簧,范仲淹最终占了上风。

    偏偏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这年仁宗已二十七岁,尚无子嗣,而范仲淹居然关心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据说还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

    这涉及一个天子的隐私,大大挫伤了仁宗的自尊又加之宰相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哪里还有好果子吃。

    宋朝天子一旦龙庭震怒,第一个反应就是将此人逐出京城,直贬千里,眼不见为净。

    他这个开封知府当不成了,也被禠夺了天章阁待制的荣衔,贬知饶州。

    闽南古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范仲淹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xq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