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子綦到达忘我境界的时候,没有谈气不气,是解脱的境界,现在我们转过来从“有我”境界开始。“有我”境界第一个:“噫”动就有“气”,“气”动了就形成风。注意!这是两层,造一口“气”出来以后,呼出来就变成风了,里面有层次的不同。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这股气变成风以后,除非不起作用,起了作用以后,那厉害了,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万窍怒号”。“窍”就是洞,有洞的地方就发出声响来,没有洞穴的地方听不到有风的音声。
《庄子》处处都是科学。你说风有没有形体?风没有形体,我们感觉到风吹在脸上,是我们的反应。风有音声没有?没有音声。我们听到风的音声,是风碰到了东西后相互摩擦发出来的,风的本身不是那个音声,风的大与小也只是我们感受的形态,所以读《庄子》就要留意了。
庄子讲形而上的本体“无何有之乡”,了无所有,了不可得,由形而上到形而下,“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研究佛学多年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形而下起用,就是佛学唯识学的一个名词,叫作“依他而起”。
如果不靠万物作用和现象,不“依他”,那个本体的功能就呈现不出来。本体有没有功能呢?有!一切万有的用就是它的用,一切万有的现象都是它的现象,是依他而起。
庄子形容风没有起作用,静态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出来,等它噫起作用,动态一来,什么现象都出来了。这是讲风,讲气,同时要注意这也是形容我们心的境界。
我们心里平静的时候,什么现象都没有,心里念头一动,什么喜怒哀乐,什么怪象都来了,同庄子形容的风一样。
“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庄子形容物理界被风吹的现象:“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开始那一阵风,高空的风,天风“寥寥”,好舒服啊!这个时候人很平静的。
第二个形容:“山林之畏隹,”到了山林,“畏”是山畏,指山转弯抹角的地方,山谷突出和凹下去的地方,高山岩谷的地方。这些地方的风才大咧,听着吓都要吓死人。各种各样的怪声音都出来了。
庄子接着形容,“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这些都是形容风吹百窍洞穴发出来的声音的名称。“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于”就是嘴巴攒起来发出吁的声音。“喁”是喉咙发出来的声音。“泠风”指高空上的风,“和”是各种声音混杂的和音,“小和”,声音和得比较轻巧,高雅。大风来了,各种声音和得很混杂。
庄子形容风,全盘都是禅宗,后世禅宗祖师们说法就是学他的,跟说评书人一样,嘴巴要快,那风“哗啊!”“轰啊!”一路吹到这里,然后,轻轻地飘啊飘啊。后来,说完了,没有了!
颜成子游这位徒弟一直在听,听南郭子綦躺在那里半睡半醒的侃,他说老师啊,你刚才讲风吹的声音,那是地球上的现象,天地人三才中地的作用,是地籁,人籁就是人的感情变化,心里有气打鼓都难听,发脾气骂人的声音,就像狼叫一样,很难听,这个“人籁”我也懂了,唯一不懂什么是天籁? 关于天籁,下讲接着说。(南怀瑾先生《庄子讲记·齐物论》04)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