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想法
《三十而立》――要唱自己的歌

《三十而立》――要唱自己的歌

作者: 我去上学啦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11:39 被阅读15次

  这一章承接上文《黄金时代》,这一年王二二十一岁,是他的黄金时代,一生最好的年华,虽然在插队中度过,但所幸遇到了陈清扬,也不算太差。

  《三十而立》,讲的是王二三十岁的故事,这个王二似乎和前文的王二是两个人似的,后文没有一点陈清扬的影子,一个教会他成长的人,突然间消失,让我在刚读的时候以为他们是两个人,但是第三章《似水流年》却在开篇列出了时间表,让人明白,原来他们是一个人。

  王二年表:

  一九五零年出生。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文化革命”。住在矿院,是一名中学生,目睹了贺先生跳楼自杀和李先生龟头血肿。

  一九六八年,和许由在地下室造炸药玩,出了事故,大倒其霉。先被专政,后被捕,挨了很多揍。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二年,被释放。到云南插队。认识陈清扬。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七年,在京郊插队。与小转铃交好。与刘先生结识。刘先生死。后来上调回城,在街道厂当工人。

  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上大学。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毕业,三十而立。与二妞子结婚。

  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零年,与旧情人线条重逢,很惊讶地发现她已嫁了李先生。出国读学位。丧父。离婚。回国。

  一九九零年,四十岁。

  这大概就是王二的一生。传奇,波折,短暂。五十年代出生,十六岁经历“文化革命”。十八岁因和许由造炸弹出事被捕挨揍。十九岁到二十二岁到云南插队,遇到陈清扬。二十二岁到二十七碎到京郊插队,与小转铃交好,结识刘老先生,后调回城,在街道厂当工人。二十七岁到三十一岁念大学,三十一岁到三十四岁毕业,与二妞子结婚。三十五岁与旧情人重逢,发现她嫁给李先生。出国读学位。丧父。离婚。出国。一九九零年,王二四十岁了。

  细看其实就会发现王二的人生轨迹暗合了作者王小波的人生,一样经历过“文化革命”,去云南插队,回京郊当工人,念大学,当老师,和李银河成婚……连外貌也相差无几,相貌不出众,高个子,很瘦,几乎就是王小波本人了。

  《三十而立》描述的都是王二三十岁左右的事,他从云南插队回来,再回到京郊插队以后的故事。虽然说三十而立,但是文中的王二却并没有当成年人的样子,就像在云南插队时一样,是个异类,当然除了这一点,二者几乎不相似。

  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任何陈清扬的故事,而在《黄金时代》中,以陈清扬的角度来看,王二是把她当自己人了,但是为何在几年后的故事里,连陈清扬的名字都未曾出现,更重要的是,连在云南插队时的一切都抹掉了,只字未提。

  在前文中,我们讨论王二与陈清扬的爱情,更多的是从陈清扬的角度分析,较为直接,然而对于王二的态度,则是十分侧面的,从吻肚脐到打屁股,作者只描述了陈清扬的感受,而王二则是没有任何直接描述,所以这场爱情其实只是陈清扬一个人的单恋,因为王二是本着一个男人的欲望去接近,加之又患有腰伤,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理由。而陈清扬又不一样了,她需要一个人去证明自己不是破鞋,作为异类的王二应该是她唯一的选择,所以一开始陈清扬就对王二抱有感情,一种希望,期待,而王二则是十分单纯的欲望。直到最后,陈清扬是感受到爱情,在我看来大概是种错觉,王二从一开始欲望到后来只是把她当朋友,给予她信任,而陈清扬却爱了。

  人的确是种复杂的感情动物。在《三十而立》中,出现了他的妻子以及前女友,但是从王二本身来看,似乎并没有对妻子有爱情的感觉,而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所幸,生活虽有打打闹闹,却也还能将就着过下去。对于前女友小转铃,似乎也没有爱情的气息,更多的反而是身体的契合。

  这样一看,在书中没有传统意义的恩怨情仇,生离死别。有的离别,也只是轻描淡写,丝毫没有哭哭啼啼的儿女情长,反倒是人的欲望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在传统中几乎都是在压抑人的性欲望,现代也是,爱和性都分开了。并且部分人认为两者是分开的,其实它们是一体的,因为爱而产生性,没有性的爱是不存在的。可是在王二的表达中,爱这一环是完全缺失的,只剩下性。而且在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性描写,却又让人摸不着头脑。从王小波作者的这个角度来看,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是个社会性学家,王小波早年间一直都是李银河的助手,帮助她做调查,并且王小波正是因为李银河的帮助和指导,才成就了王小波。在李银河的书中,也有她和王小波性事的描写,在现代社会中引起了讨论,我只是听说,所以并不对此事作任何评价。如果此事当真,那么王小波的描写便有据可循,重要的是王小波的性格,是一个十分真诚,真实的人,十分直接,才不惧怕别人的眼光。更重要的是他受到的教育,有中式教育,也有西式教育,从学识上讲,是在前列的,所以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回到这篇文章本身,可以说是王二初出职场,在职场上的事。

    首先一开篇是王二的小时候,王二的小时候很皮,在同学中是个异类,,异类一词仿佛伴随着他的一生。

造成他是一个异类的原因,不仅仅是言行举止,更是因为他是一个差生,因为经常迟到,调皮捣蛋,在批评表扬的黑板报里的批评一栏里总有他,他成为一个后进生。于是班长干部们找他谈话,美其名曰“帮助后进生王二”,因为不是每天都可以拾金不昧,帮助盲人过马路。

这是文中的一个小细节,然而从王二以及班干部两方面来看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就拿王二来说,从这一段到文章开篇,大概只有两三段讲的是小朋友之间的调皮捣蛋,然后轻描淡写的提了句经常迟到,于是成为一个后进生,何为“后进生”,表现不好?不符合行为规范?然而王二当时只是一个孩子,调皮捣蛋不是很正常吗?而且关于学习状况也未提到,这样就因为经常迟到成为后进生,可是文中给出的提示是模糊的,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王二是个后进生。

每个人都有小时候,但是当我们长大之后,反而会忘记我们也有小时候,当别人犯着我们曾经儿时常犯的错误时,我们不是记起曾经,而是选择忘记,转而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数落别人。

很多人也许也是曾经老师眼中同学眼中的后进生、差生,也许他们只是不符合某个老师某些同学的价值观而被排斥,接着为了让他们更加理直气壮,加上一个后进生、差生的帽子,又或者是他不擅长学习或者是不擅长某一方面,与别人不同,成为一个后进生。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落后于别人,不与别人亲近,却不明白原因,并执着于表象,却不知道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会成为后进生差生的刺。而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差生或者过着平凡的生活,纯朴又善良,又或者是发奋图强,光宗耀祖……不管结果怎样,他们始终被群体忽视、唾弃,从来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以后会怎样,这种变相的校园欺凌无形却又伤人。

然后是班干部的角度。为了邀功,去找王二谈话,然而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为了邀功,做虚无的事,却拥有功绩,这对那些真正干实事的人来说,岂不是不公平吗?但是现在社会这样的事很常见,做实事的人在底层,而那些耍花招的人却一帆风顺,在生活的高层,这对做实事的人太不公平,却没办法阻止。很多时候人做事都是面子工程,无其他。

调皮捣蛋的王二为人民服务时,却也遭到困难。负责帮助别人擦屁股的阿姨沉迷于打毛衣,无暇为孩子们擦屁股,王二看不下去了,帮小朋友们擦屁股,却挨了阿姨一顿骂。

为什么?帮了人的王二为何被骂?

王二在阿姨沉迷于打毛衣而忘记本职工作之后帮小朋友擦了屁股,从王二的角度看,的确是做了件大好事,但是从阿姨的角度上看,这并不是做好事,而是一种权威的挑战,王二虽没有明说,但是他的行为其实是在告诉阿姨她自己的错误,而王二又比阿姨差几辈,于阿姨来说,这就是在指出她的错处,让她难堪,挑战了她的权威,这导致王二被骂。

  古往今来,改革者的下场就没有一个是好的,虽然改革的确带来了好处,但是这种人,皇帝怎么会留,而且谏臣基本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就是因为他们都在侵犯权威,这样的下场通通都不好。

  本文中王二与母亲的关系十分奇怪,甚至畸形。首先是四五年级时,王二把每位老师的毛病拿来取笑,他妈听高兴了,就把脸贴在乳房上,冬天隔了毛衣犹可,但是夏天,王二把她推开,妈妈却挑起眉说:“哟!摆架子!你忘了你叼着这儿嘬了。跟着你爸爸学的假正经。好好,不跟你玩了,看会儿书!”

  这时的王二虽然较小,但是他已经有明显的性别意识了,但他的母亲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把他当一个孩子。然而跟一个孩子说这么露骨的话其实并不合适,性教育是必须的,但不可低俗、露骨,如果说这只是母亲的玩笑,又加上王二年纪不大,这样也勉强可以接受。

  然而在王二长大以后,生理上发生变化,母亲却依旧在房间中穿的清凉,王二很介意,他要有自己的隐私,然后搬离,之后他们之间爆发长达二十年的间谍战。她想方设法的获取王二的隐私,王二千方百计的隐瞒,这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母亲想获取的是王二的隐私,什么是隐私?当然是不为人知的,可他母亲却一直在寻找,表面上看是一种关心,然而这确实是母亲权力的体现,对儿子的掌控。之前在儿子面前穿衣露骨,其实是把王二一直当成小孩,虽然王二长大了,但他母亲却一直把他当孩子,直到王二离开以后,他母亲还是对王二的隐私穷追不舍,这就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一种掌控。而且从父亲的角度来说,父亲的教育对于王二来说是缺失的,而母亲的掌控又让王二逃离,也就导致了王二性格的出现。

  王二的性格与世俗不同,可以说是标新立异,而且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思考,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世俗规矩所扰。然而他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虽然真性情,但也不免低俗,可能是人性的本性,但是如此直白却还是有欠妥当,而且他也只顾自己,虽然说是活出了自己,但是丝毫没有考虑到别人的利益。所以说,每个人不论你是怎样的活法,最重要的不仅仅生活自我,更重要的是不损害别人的利益。

  相较于前,《黄金时代》注重注重于叙事,虽然时间节点和发展较为混乱,十分不好理解,而且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从侧面来反映,也就是借陈清扬和王二之口说出来,而后者《三十而立》,回归到王二本身,这里的王二与王小波更为相似,所以这里王小波本人的观点表述也较为明显,以下列举一例。

  “我开始辨认星座。有一句诗说:像筛子筛麦粉,星星的眼泪在洒落。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星星的眼泪洒在铃子身上,就像荧光粉。我想到,用不着写诗给别人看,如果一个人来享受静夜,我的诗对他毫无用处,别人念了它,只会妨碍他享受自己的静夜诗。如果一个人不会唱,那么全世界的歌对他毫无用处;如果他会唱,那他一定要唱自己的歌。这就是说,诗人这个行当应该取消,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诗人。

    我一步步走进星星的万花筒。没有人能告诉我我在何处,没人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直到入睡,我心里还带着一丝迷惘。”

    从这里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王小波的一个生活态度度以及生活状态,同时也解释了王二的思想和行为。

    “如果他会唱,那他一定要唱自己的歌”“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诗人”这两句诗这两段的重点,这表明王小波的特立独行,他要做的是他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王二会成为一个异类,因为当别人都在盲从的时候,坚持自我就很难融入一个集体,继而变成一个异类,而且当人盲从而导致一个人成为异类的时候,他会习惯性的去靠近别人,这却和王小波的做人态度相反,于是他开始迷茫。

      关于王二,他有些粗俗,不考虑别人,但是所幸他坚持了自己,而且从上文的两段中我们也找到了答案。因为王小波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他把自己和别人隔绝开来,于是不考虑别人的反应便有了解释。

相关文章

  • 《三十而立》――要唱自己的歌

    这一章承接上文《黄金时代》,这一年王二二十一岁,是他的黄金时代,一生最好的年华,虽然在插队中度过,但所幸遇到了陈...

  • 唱自己的歌

    唱自己的歌 / 桥都小文 著 ① 本地民生新闻头条,一唱歌的女孩死在了贫民窟,人们发现她时尸体已经发出了恶臭。她...

  • 唱自己的歌

    他们用一首首经典的歌曲让废墟之上的剧院,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然而,过程却是一波三折的。好莱坞一贯的套路,一无所有...

  • 唱自己的歌

    要是说写作也有乐趣,对我来说,无过于写关于音乐、歌曲的文章了。 休假三天,感冒如影随形,刚刚好了一点。Jonath...

  • 唱自己的歌

    我又被当众批评了,还得笑出来,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不过,听老大的批评,感觉挺有趣的。哈哈。 毕竟,感觉自己就像...

  • 我要唱一首歌

    我要唱一首歌, 唱一首天上的歌。 因为人间找不到的爱, 我却沐浴其中, 陶醉我的情怀。 我要唱一首歌, 唱一首天上...

  • 那些快奔三的 90(后),现在都混得怎么样?

    跨过2019年,最早的那波90后人士泪流满面地发现—— 自己快而立了 斌斌在歌里唱:“三十而立,而立之年,跨过了人...

  • 唱給自己的歌

    茅草屋頂的雨滴 一滴趕著一滴 掉落在地 啪嗒 啪嗒 芙蓉花蕊里的雨滴 將落未落 最終還是投進了芙蓉叶的深處 蟲子在...

  • 唱给自己的歌

    这一篇开始,我们进入了尼采最辉煌的著作《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的超人理论从这里走出。 1879年,正值壮年的尼采...

  • 唱给自己的歌

    恍恍惚惚,我唱起一首叫做童年的歌,咿咿呀呀,从朦胧中,一唱三叹,穿越而来。 这首歌里,蕴着段最快乐的时光。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十而立》――要唱自己的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yg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