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端午时节,村里家家户户都包粽子,也会在大门上挂上艾草菖蒲,寓意祛病辟邪。
而我对于儿时端午节的回忆,仅限于母亲当天做的那一瓦罐的茴香菖蒲炖田螺。
那时,水稻田里的稻子,已经长得很茂盛了,但还未抽穗。
彼时的乡野,村名们还是对稻田很少用化肥的,因而,夜晚时,伴着蛙声一片,村里很多大人开始出动,戴上矿灯,斜跨上竹篓或者细密的编织袋,拿着钳子(钳子前端椭圆形,椭圆形内有并不锋利的齿,便于钳制),在每一坵的水稻田里缓慢搜寻泥鳅或者黄鳝,看到他们在泥洞口探头乘凉或者整条就这么横躺在水里,就用钳子夹住,放入腰侧的竹篓或者编织袋中。一晚的收获也能够全家吃一顿了。如果胆子够大,能孤身到山谷内的稻田,那边的收获就更丰盛了。
而我们孩子,则喜欢白天的水田,不管是种着水稻,还是放着浮萍,抑或是种着茭白,因那时,正是田螺肥美的时节,经常会在水田里看到它们背着壳缓慢爬行或者逡巡不前觅食。这时,正是我们少年儿童大展身手之际,约上同村伙伴,斜跨上半大的竹篓,到水田里一起捡田螺。
遇到放着浮萍的水田,知道这一片都有田螺时,就会开始弯腰,双手伸进浮萍内,摸索着前行,碰到田螺就拿出扔进竹篓,这样方式摸螺也能收获不少。
但风险也是有的。泥鳅黄鳝本是胆小之物,响动过大,就会缩回泥洞里了。可有一种动物,就有些惰性了,响动大,它也不溜,就等着你前去。彼时,伙伴都已经各自分开摸索自己的区域,我当然也不甘示弱,快速摸索前进,手指突然间触碰到软乎之物,以为是黄鳝,抓起来一看,艾玛,水蛇,立马惊叫着大力耍出,伙伴听到喊叫,也各自吓得跑开回到岸上,心有余悸的样子,再也不敢踏进浮萍水田了。
商量之后也只能去旁边的稻田里捡了。一边在稻田里踩着水稻间隙前行,一边拨开水稻苗,看根部附近是不是有田螺附着,有就捡起放入竹篓。这是捡田螺比较保险安全的方式了,至少水蛇之类的还可看见,不会一摸黑。
一个上午,半大的竹篓大家也能捡满半篓,回家后,就是倒入搪瓷盆,倒入清水,放着吐两三天。然后捞出洗净,将田螺硬壳尾部剪掉,就方便我们嗦螺了。
端午节这天,母亲总会将我们前两三天捡的田螺,剪尾洗净备好,然后拿出早已洗净晾干的瓦罐,放入田螺,加入两大勺的红酒糟,倒入一些红酒(红酒曲加糯米酿制),加山泉水(那时还没有自来水,都是挑山泉水回家倒入水缸使用),然后再放入一卷弯曲打结的新鲜采摘的茴香菖蒲,再放入外婆或者阿嫲前一天制作好放冷的萝卜糕切块,加入盐巴味精,隔水放入柴火灶蒸个几小时。
那时的茴香菖蒲,还是母亲从外婆家带回种植在水坑附近的。我小时贪玩经常会去拔一些叶片,然后放入鼻尖闻,就只觉得这个香味真的太好闻了。到现在还依稀能感受那味道的美妙。
拿这个茴香菖蒲作为香料,还真的只是端午这天的福利,平时并没有看到母亲拿这个做过菜。那时懵懂的认为,只有端午这天,茴香菖蒲才能使用,平时是不能吃的。所以每一年端午,都是自己最期待的。
蒸熟后上桌,大老远就能闻到茴香菖蒲混合红酒的香味飘散,不用母亲喊吃饭,就已经飞奔回来上桌了。打出一碗,有田螺,有萝卜糕,就开始大快朵颐。萝卜糕内里清甜,外面已经是沾染了红酒及茴香菖蒲混合田螺的香味了。味觉真的是极大的满足。而嗦螺的过程,汁水混合螺肉,有时太过心急,也会被烫的接连哈气还是不能罢休。
母亲这时就会祈愿:吃过这些,到时这一年就健健康康,祛病辟邪了。
而这样的记忆占据深入了我多年。直到科技发展,化肥大量使用,田螺绝迹,母亲就再也没有做过这么一道茴香菖蒲炖田螺了。如今已成回忆,只是时不时回味儿时那简单的来自于大自然馈赠的美味。
茴香菖蒲,最喜它的香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