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今日看点旅行·在路上
冈仁波齐——旅途的旁观者

冈仁波齐——旅途的旁观者

作者: carelessly | 来源:发表于2017-06-28 22:17 被阅读88次

    所谓隔山望海,是感受不到海的情怀的。

    在《冈仁波齐》刚上映的时候,朋友已在常年高山窝雪的阿里大环线旅行,沿途有拍过照片给我看,画面中旷野低垂,湛蓝的天空俯首亲吻大地的眉骨,云雾遮羞。俨然一幅人间净土的模样,让身处梅雨季快要发霉的我多少还是有些羡慕,想着此时若有一场烈日灼心的好天气,可能心里积蓄的阴霾也会一扫而空。

    唐古拉山脉

    不知是旅途孤独,还是快乐本身因为分享而获得。一向少言寡语的朋友今天意外地跟我分享起旅途中的观照,兴趣盎然之外,是一次实质性的交谈。从高原莫测的天气到国家公路建设,从民族历史到文化的氛围,所有服侍、食物、作息以及那些深浅不一的肤色,在这块神奇的土地都被熨平了褶子,与生命达成和解。

    “怀着某种缅怀的心情去印证和观摩藏地,身心会有前所未有的契合”,他说这话的时候,我正抱着半个西瓜坐在床上挖着吃,暗想他这些年东奔西跑的丰富阅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每拍一张照片都会批注,图文并茂,简直文艺地跟年纪不符。

    我一向认为欣赏美是一种能力,与你是否有钱,时间自由并没太大关系。毫无疑问,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他身上你总能感受到某种“特立独行”的特质,但并非出自刻意,在貌似反常之处又隐隐蕴含着某种水到渠成,就像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河,只是遵循特定的“地势”而已,总而言之,很难用世俗意义上的悲、喜、成、败予以评价。

    我就这样想过,若让我在凌晨四点下车至一个陌生车站,并没有冒着热气的豆浆和送行的旅人,周围都是空荡荡的冷清和被围困的孤独,旅途中单调的一面表露无遗,抽烟、拍照、和旁边的人搭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话……想到这些,还没出行,兴趣就已经丧失了一大半。然而朋友却恰恰相反,他能从火车路过唐古拉山脉的冰雪中写出“世情如雪,各有各的皎洁”这样的句子来;从那曲无名的湖畔联想到人生如泊舟,总有舍不得划桨搅乱清澈的情景;高原反应剧烈,他对我说接近的天堂路上,是要脱去肉身的受限。

    身心受限的流放地

    我一度认为我们的差别只在于体质的好与弱,实在很难想象他留心的万物和所谓生命抽节开花的质感,对于美的感受,不得不承认是我欠缺一种的能力,我无法从已经见过的东西或将要见过的东西中,辨别出表面看似不同的事物背后隐藏的相同之处,想象他在承载身体或命运的列车中将视野探出窗去,看山脉、看经幡、看少数名族的脸和姿态,在这些总是相同又不同的风景中,用他的话说,不过是生活与其本身的永恒协调。因此当我感 叹那些风景时,他说,再平常不过的旅行了。

    次日在看《冈仁波齐》时,朋友的这种“平常心”和影片中的主旨不谋而合,影片中朝圣的故事也只是怀着平常心间的敬意向山行去,并没有过分渲染的宗教信仰,奉献或牺牲,用平铺的广角镜头将高原的光影徐徐展开,和朋友拍给我的 一些风景重合,带有额外的真实感。在影片播放的中场情节,越看越觉得他那异乎寻常又觉得合情合理的冷峻诗意,一定不属于那些随河水流逝的人吧,即使在列车打发时间的途径也是佛经和书,远离周围高谈阔论的人群,独自靠窗,耳目尽享声色景致——旅途赐予灵魂的问道,孤独拿捏地刚刚好。

    途中的一处光影

    他把在拉萨的照片给我看,有别人帮他拍的照片中,背景是布达拉宫的正面,圣洁的宫殿和湛蓝的天空相交辉映,整个人在背景中显格外得精神明朗。其中有一张是在大昭寺的内层拍摄,有一位着装像“布尔乔亚”的妇女,褐色斗篷裹住半张脸,看不清表情,身体正匍匐在地成“Z”字型向前有进一步的趋势,大大的披肩和裙摆流苏散在地上,感觉是非常正规的祈祷仪式,只是旁边一只熟睡的土狗实在太过扎眼,不是按理说宠物应该不可以进庙宇么?我有些疑惑,后来想大概是在藏地的信仰和庇护中,人们更加注重生灵平等,有着普世的慈悲,就像电影里朝圣的一对夫妇,他们把行李在平地时就自己推着,好让毛驴也跟他们能一道去神山沾上福泽。

    布达拉宫

    感觉凭借想象的填补,我也像是随他西行了一趟,在没有长途跋涉的列车或因高原氧气稀薄的喘息,旅店并不舒适的床时,朋友把所见所闻的趣事讲给我听,犹如隔山望海,虽感受不到海的情怀,但此时“去芜存菁”的记忆更适合赋予它别样的美意,从那些照片中,我的眼睛里只有湛蓝如洗的天空,巍峨壮丽的连绵雪山以及随处掬水解渴的清澈湖泊,行车到人迹罕至的荒原发现一只正静静吃草的驴子,都是给困顿旅途中的一抹新意,诸如此类的美好瞬间,便能在照片中更获取地直接,让那些无法全部承载的记忆之处保留最核心的意义。

    掬水解渴的淡水湖

    隔了数天在离开萨嘎前往普兰的途中翻越数座海拔五千以上的雪山,沿途一览无余的壮丽风景被尽收眼底,期间也不乏剧烈的高反难捱,让人苦不堪言。后来我有问他行车途中是否感到单调,他停顿了一会说,除了头疼欲裂的身体障碍外,窗外风景各有千秋,心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我没再说话,感觉探讨别人的感受像是一件窥探别人隐私的事一样,不过心里也就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那一段旅行,在企及生命高度的隔世原野,反过来观看生活原本的样子和人自身的渺小,该是多么透彻的感悟。

    后来在玛旁雍错的下午,照旧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因时差问题,朋友拍给我的照片中太阳还很高,而上海已经快落日了。玛旁雍错像高原雪山的凝脂一样在阳光下散发着晶莹透彻的碧玉光泽,有种遗世独立的美。因为是宗教寓意上的“圣湖”,听说每年都有很多信众不辞万里来这里风餐露宿,仅想藉此洗清一生的风霜和内心的不安。对于这样的虔诚景象我不知朋友有没有碰到,但是对于我这个道听途说的人来说实在不宜做出主观评价,单单想到他们的这份执念就足以让我折服与不解。

    玛旁雍错

    朋友去冈仁波齐转山的那天我不知,翌日在得知他已去过,突然感觉像错过了什么似的,颇有遗憾地问他是否还会经过神山,我想让他给我带个俗人的愿,听说接近天的地方许愿灵验呢。朋友说第二日还会去,便欣然允诺,我高兴地不得了,感觉愿望像真的要实现了一样,对他客气地了声认识以来的第一个“谢谢你”,连我自己都觉得生分。

    事实上,我并没有目睹我所期待的冈仁波齐,那种金光洒在雪峰上带有庄严的神秘。原因是朋友次日随教民的转山的途中无心再去拍照,只在下山后拍了一两张远景图,云雾将山貌遮掩地有些出入,看不太清。我霎有介意地提起帮我许愿的事,他回答地郑重,说许了,是这样许的。

    冈仁波齐

    旅途一路西行,前往古格城遗址,一路弯曲的公路让我想到了电影里的那句序幕开头的话:“开在手心的纹路,只有一条通往天堂的”,觉得用这句话做比喻,有着某种属灵的切贴。其实我并不热衷它的古迹或文化,只是那一刻,画面中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源源不断地涌来,一样的荒芜,一样的土坯断壁,让我想起了远在西北的家乡来,想起了九九年举家前往日喀则的记忆来,在那个拉货的东风卡车上一连就是一周的行程,想起母亲每次煮面的那个高压锅,想起自己因脚生的冻疮而穿不了鞋子的怨气,想到这些,觉得别人赞美这块热土,我也曾来过,只是我见识了她苦难的一面。

    古格遗址的路

    写到这里不想再写了,就这样吧,都不知拟个什么标题合适,既然是朋友旅途照片的观客,实在不好意思拿给他看,不过他真是岁月的浪人,跟我没什么交集,作为朋友,我只能祝他人生旅途漫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冈仁波齐——旅途的旁观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sp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