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语文 语花简书•教育教学及学术论文精选
【第367天】良心之针刺痛人心――郑振铎《猫》文本解读

【第367天】良心之针刺痛人心――郑振铎《猫》文本解读

作者: 燕语诗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8-10 13:54 被阅读19次
    【第367天】良心之针刺痛人心――郑振铎《猫》文本解读

    《猫》是郑振铎先生写的一篇小说,被选入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一课。在文章的预习提示里,有这样的话:“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这句话中有两条关键信息,一是作者善于在家庭琐事中和脉脉温情中寄予哀愁的情绪,二是作者的文字,有着质朴和真率的特点。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一篇《猫》,就包含了上述两条信息的所有内容。

    阅读和讲解这篇文章,很容易主题泛化,即保护动物,善待生命,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等。但是,若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上面能够解读出来的内容,也仅仅是表面文章。个人以为,作者写这篇文章还“另有所图”,那他究竟是“图”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进字里行间,去看看,找找,想想,作者“图”的是什么。

    文章开篇写到:“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交代了几次养猫的结局,这个结局无声之间,带给读者一种好奇,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痛。

    一、为三妹的淡漠而痛

    三妹是文中出现的人物之一。作者在写她与猫的关系时说,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喜欢”一词的意思是“对人事物有好感或者感兴趣。”三妹对猫比较感兴趣。在家里养了第一只猫的时候,三妹常常会取一条红带子,或者一根绳子,逗着猫玩。猫是三妹的一只会呼吸的玩具而已。待这只猫突然死去之后不久,三妹就又怂恿着二妹从舅舅家再拿一只猫回来。注意这个“怂恿”,课下注释是“鼓动别人去做某事。”一个“怂恿”,也含而不露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对三妹的指责。

    下文中紧接着说,母亲带回来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三妹的一部分注意力“立刻”就被黄猫吸引去了。也就几天的功夫,三妹已经把那只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猫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她的“新欢”,是这一只黄色的小猫。三妹的情绪转变之快,淡忘事物之快,让人吃惊,也让“我”因三妹的淡漠而感到“痛”。

    二、为“周丫头”们的冷漠而痛

    就是这一只分外活泼,很有能耐的小黄猫,也在某一天早晨,意外地丢失了。一家人都在忙乱地寻找,但终于不见。后来家里的张妈说,隔壁周丫头早上看见小黄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明明是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明明是看见了,为什么不告诉我们?明明是看见了,为什么就愿意装聋作哑?

    是这只小黄猫太活泼伶俐,太有能耐了,让不能拥有小黄猫的人感到羡慕嫉妒恨了吗?是我们家平日里与邻居相处得不够融洽吗?是周丫头天生性情如此,还是她怕惹祸上身?

    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一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特殊时代环境下,人情与人性的冷漠。这冷漠,同样让“我”感到“痛”。

    三、为“我”的妄下断语,不辨是非而痛

    这一种“痛”,是全文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也是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一部分。

    这一种“痛”,缘起“芙蓉鸟事件”。

    这只猫是家里养的第三只猫,相对于前两只猫,它既没有好看的外形,也没有讨人喜欢的性情。它瘦,它不活泼,它天生忧郁,它还很懒惰。不要小看这些词,这些带有“负能量”的词,其实有深意在其中。

    就是这样的一只猫,在妻子买回芙蓉鸟以后,竟然还敢跳上桌子,对着鸟笼“想入非非”!终于有一天,祸从天降。一只芙蓉鸟被咬死了。

    一时间,家里人都忿忿,而且,我们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罪魁祸首,就是这只猫,又瘦又懒又忧郁,还常常凝望着鸟笼发呆的猫。

    “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两个“于是”,将“我”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时的冲动鲁莽,还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强词夺理,歪理推论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只猫,可怜的猫,有苦说不出,只能在木棒打下来的那一刻,“咪呜”地悲叫一声,痛苦地逃离现场。

    隔了几天,当那一只矫捷如飞的黑猫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的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是自己错了!

    作者说:“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前面我们说到有几个“负能量”的词汇:不活泼、天生忧郁、懒惰等。这是这只猫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因为这要命的“第一印象”,我们都不大喜欢这只猫。它于是就成了家里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一个“若有若无”,将这只猫在家里的地位和家里人对待它的态度,全部写出来了,地位卑微,不受欢迎,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于是,家里人那么随随便便地就认定这只猫是罪魁祸首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本质上讲,因为这只猫“丑”,这只猫“我们不喜欢”,所以,我们“栽赃陷害”,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一个“更”字,可见作者内心之痛。

    这种痛,是妄下断语,不辨是非带来的痛,是以貌取人,歪曲事实的痛,是在意识到错误之后,想去改正却永远没有机会的痛。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纵览全文,三妹也好,周丫头和我也罢,我们不都是充当着那个“夺取别人所爱东西的人”的角色吗?

    三妹夺去了猫的平等,周丫头夺去了猫的自由,而“我”则夺去了猫的尊严。说到底,这三只猫的失踪或是死亡,其实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

    作为不能申辩的一种动物,猫就这样背负着冤屈和痛苦死去。它不也是生活中小人物的真实写照吗?

    因为长相,因为“第一印象”,因为一些看起来“有悖常理”的举动,他们就被人戴上有色眼镜来对待。生活之苦,那些“人”,他们是不懂的呀!就像文中的张妈一样,被妻子责难以后,“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这篇文章,处处写“痛”。痛人性的冷漠,痛世情的淡漠,痛对弱者的欺凌,痛对生命的不尊重。

    作者的这篇文章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他也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呼唤对于人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

    一个有良心的人,就是一个没有丧失温度与温情的人。作者用质朴真率的笔触,写养猫的经历,更是在做自我的批判与反省。他用一支笔,去刺痛良心,用深刻的自省,唤醒良知,实在难能可贵,不可多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367天】良心之针刺痛人心――郑振铎《猫》文本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bk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