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追剧《都挺好》,我看了有二十集,心酸的很,苏家的三个孩子都在成年后为童年的成长过程不同程度的“买单”。
苏明哲,看似风光,明校毕业,可是童年苏母只要求他学习,其他没有教给他其它,于是他很多东西看不见,不懂人情世故,成年以后,失业不敢跟家人坦白,妹妹的遭遇他都看不见,妈妈偏爱两个儿子,他从没对妈妈提出过质疑,也没有对妹妹给与温情,这点儿苏爸做的比他要好,虽然不敢做什么,可女儿受的委屈他看见了,从他们的对话中也能猜出来,他去美国,也没有对妹妹给与援助,也没有问妈妈妹妹为什么没有考清华?妹妹这些年在哪里,在做什么,辛不辛苦,他通通不知道,却老是端着架子,在家里充老大,总是不能get到核心问题。
苏明哲,更是分裂的一个人格,讨好妈妈,冷眼对待爸爸,他知道怎么在家中能投到机,取到巧,苏母明知,却一味的纵容,便埋下了后面兄妹二人的矛盾,这是必然的,没有什么比父母的厚此薄彼更伤孩子的心了,记得看美国一档节目,就是因为父母老爱在做饭时把小儿子叫到厨房里,偷偷给块肉儿,给尝口菜,两个大孩子,经常会把小儿子弄到墙角,屋里,拧哭他,大人看似鸡毛蒜皮,在孩子眼里却比天大,明玉对明成的恨又何尝不是妈妈平时的一句偏心话,偏给哥哥一个鸡腿儿,不买一本练习册那样积攒下来的呢,说到底还是父母埋下的祸根,没给孩子生伙伴,而是给孩子们生了仇人。最关键的是明成成年了还以为这多么的正常,他怎么可能跟亲人间生出友爱?又怎么会有一个成年人的担当?
苏明玉,苏家最大的受委屈着,她成长的多么辛苦,但生活也馈赠了她很多,她在很年轻时便被磨炼成一个生活高手,可是,她缺乏安全感,看似活的嚣张,却是最落寞的那个,童年时家庭缺失的爱,她在师傅身上找到了,于是她为师傅拼尽全力,她还算命好,遇到一个治愈系的石天冬,不然她估计一生也不好找到幸福,因为她缺乏了感受幸福的能力!
这个剧看到这里,我心里不能平静,每个孩子性格上的特点都或多或少的反应出她童年的生活。反观我自己,我也有,就比如,我在大宝小时候,最爱给大宝买衣服,不管贵,便宜,就是爱买,而且要合身,不要贪下季儿,有次我就想我为什么会这样?回想我的童年,我家境不好,可是我姨家可以,于是我经常穿我姨家两个儿子穿小的衣服,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子,经常一身小军装,脖子上围一个粉色的小围巾,想想是不是很“可爱?”更特别的是有一件褐色条纹的小立领男装还跟我们班上一个男生“撞衫”了,只要穿那件衣服就会有起哄,天知道我有多不想穿那件衣服,可是没有更多的选择,于是,看似无所谓的我其实难过的很,也许正是这个,我才要在我的孩子身上找补,自我疗愈吧,当然,现在好多了!
现在,我做了妈妈,越看这个,越觉得当父母得多么的讲究,多么的需要学习,因为也许我们无心的小行为就伤害了我们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