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一时的《舌尖》播出两部了,走遍大江南北,尝遍珍馐美味与坊间小点,独不见青海地区的饮食,这严重激活我的吃货基因,搜一下,一大堆,手抓羊肉、羊肠面、手工酸奶、炮仗面、碗拌、青海酿皮等等。记得《舌尖2》的一段话:“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农耕时代,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然而,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这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作为一个博山人,我深信这一基因的存在,她就像乡音,抑扬顿挫里品出酸甜苦辣。
火车途径青海湖,很有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感觉如果说广东的煲汤是工笔画,一丝一缕尽显火候,一笔一划都能传神,那么这里的手抓羊肉就是泼墨山水,大开大合充满野性,却又让你回味悠长。如果说江浙小点是苏杭园林,曲径通幽、绵软香糯,那么这里的炮仗面就如同塞外荒原上的太阳,火辣通透。
既然谈到“面”,那就从这4000岁化石级食物开始体味青海的美食性格。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面,这是连老外都知道的常识,比如功夫熊猫的鸭爸爸。但,地域迥异,粗细不同,形状不一,制作方法也各显神通。《舌尖2》说,“面条,最为素净,既是简朴的果腹之物,也可以衬托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
炮仗面,是回族的一种汤面。炮仗顾名思议就是爆竹,拉面出锅后不带汤,用刀切成短条,倒入用肉末、辣椒、花椒面、胡椒面、和少量菜做好的混菜锅内混炒而成。出锅前的制做等同于拉面的制做,出锅后的混炒法又相近于炒面片的混炒,但口味与两者各不相同。先长后短,先煮后炒、面菜混一,其味不胜收,吃到嘴里有放炮仗的味道,吃着火辣辣的,越吃越想吃,令人胃口大开。
高原华瑛家的炮仗面,火爆滴很碗拌,是拉条的一种,拉条和面片是青海特有的面食,拉条是长面,面片是短面。青海主食中,拉条是待客的上品,手工拉面绝对不同于机器压制面,厨师的拉面技术更高,用一团面,三拉四扯,便成为几十条细如粉丝或者薄如条形的面条,下到锅中的面条刚好一盘。煮好后再加上牛肉炸酱、牛肉臊子、辣酱、胡萝卜、青菜等佐料,端上桌来香喷喷的令人垂涎欲滴,抄起筷子一搅拌,被层层肉酱闷着拉条子的热量瞬间烹出牛肉的香气,牛肉炸的有嚼劲,伴着咯吱咯吱的蔬菜,使劲闭上嘴不忍一丝从嘴角漏出。
高原华瑛家的碗拌,看上去肉比面还多羊肠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拌面。它以羊肠为主料,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食时,先喝一口热羊肠汤,而后切豆面肠为寸段一小碗,再吃一碗梢子汤浇的面条。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
莫家街马忠老店,羊肠面,老婆的最爱酿皮,招牌级青海地方风味小吃。麦面团,几经揉搓去淀粉,成软胶样。软胶面团煮熟后为面筋;淀粉糊沉淀后,舀在蒸笼中蒸熟即为酿皮;除有“蒸酿皮”外,还有“馏酿皮”。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而蒸的酿皮,色褐沉着,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切成长条,缀以面筋数片,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各色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最喜欢看胖胖的主刀小妹做酿皮,手法纯熟,大刀耍的纷纷飞,加调料快的超出视觉反应速度,前一勺还没渗进去第二勺已经加上了。我请她按她自己的喜好,为不同种类酿皮配不同调料,夜宵搞定。
马氏刀法,独步天下,酿皮一出,谁与争锋 老板,地道口味,各来一份。大十字路马忠酿皮店女儿对“民以食为天”的解释是“人没有美食,就像天没了一样”。那以此类推,“食以味为先”就应该解释为,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我深信,美食是有脾气性格的。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性格必然会烙印到美食当中,即为风味。即使是同一种味道,地域不同风格也会不同。而在同样一个地区,尽管酸甜苦辣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他们的风格又趋于一致。从遗传学角度看,同样是美女,塞外与江南大相径庭。同一地区的男女老少却表现相近的外表与性格特征。因此,青藏高原饮食的性格,就如同造就它这方古朴壮丽的水土一样,粗犷又爽直。
瞬间干掉几份酿皮,觉得很有面子感,来来来,画出来 扯面,尽管被她误认为是拉面,但好吃是感觉,管什么名字的对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