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锦璱
惊蛰,在我国历史上也曾称作“启蛰”,因习惯成自然,故沿用至今。无论惊也好,启也罢,古人于这天体会到的是春雷震,万物生,天地间升腾着当季特有的生发之气。
《说文》:“蠢,虫动也。”由“蠢”衍生出来的成语“蠢蠢欲动”更是把惊蛰演绎得形象生动,于己看来,那些不被肉眼轻易洞见的细小生物对于春天有着超乎人类想象的敏感度,会借着生发之气,找准契机,伺机而动。

相较聪明的虫虫特工队,人类倒显得蠢笨许多。固守了一个寒冬的思维定势,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依旧延续,全无改变。
即使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仍然不为所动,以为誓死捍卫就可以阻止时代之轮的进展,殊不知螳臂当车只能带来尸骨无存的惨败。
于惊蛰这天,感受如虫动般的心灵舒展,再将其妥妥安放,用敬畏与虔诚去认真面对这美好的人间四月天,理解春背后潜藏的无限生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