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于我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在这一年,我终于兑现了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在工作九年后,终于考上了专业排名全球第二的哈佛教育学院,在这里继续深造。体验了人生的诸多第一次:第一次在全英文环境下听课、发言;第一次用英文写作业和论文;第一次学会用简单的定量分析法处理数据;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第一次在美国教授的实验室找到了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这同时也是我在美国除了教汉语的工作外,第一次通过其他技能实现知识兑现;第一次自己组织一项公益事业,从招募志愿者、联系赞助、预定场地和组织家长报名等一系列事情都亲力亲为。
然而,在这一切尝试的背后,我也遭到了很多朋友,甚至家人的质疑。我,作为一个30多岁、拥有稳定工作(在入学前,我甚至拿到了一所美国著名大学的讲师职位)的职场女性、一个四岁多孩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做出重返学校的决定,放弃之前积累的一切?在美国大学里,做着光鲜的汉语老师职位,除了前几年备新课辛苦一点,几年后一切如鱼得水,完全可以兼顾事业与家庭,岂不美哉?
其实,在这艰苦的研究所生涯中,我也时常质疑我的选择。一方面,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没有贪图稳定的生活,是因为即使我选择了那个职位,也自知以我当时有限的能力,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更大的突破。而另一方面,通过重读研究所提升自身能力的这条路太艰苦,无论是从体力、精力还是经济上,我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庆幸的是,研究所的第一学期已经结束。我选了五门课,每次作业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虽然并不完美,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我知道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极限在哪里,健康和睡眠是我坚守的阵地。我会在所拥有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尽力做好一件事,但不会追求事事完美。就像准备研究所申请时那样,我给自己预留了三年时间,从容不迫地边工作,边考英文、积累研究经验和准备材料。我不会在意别人的速度和看法,只在乎自己的现状和感受。
读书的日子里,女儿的支持给了我很多力量。这半年,给她读过睡前故事后,我就会对她说:“妈妈现在要开始学习了,宝宝先睡觉吧。”于是,我来到卧室的书桌前,开一盏小灯,摊开文献开始阅读和写论文。早上六点,我又会趁着她醒来之前再写一会。女儿每次醒来看到我,就关心地问:“妈妈,你是一夜没睡觉吗?为什么从昨晚到现在一直坐在那里......”。这半年,女儿慢慢地学会了在妈妈学习时自己睡觉。有时睡不着,她就会自己从打印机里抽出几张白纸写着画着,然后骄傲地对我说:“看,妈妈,我刚才也写好了一篇论文。发表了!”有时,我也会内疚地问女儿,妈妈这么忙,你是不是更喜欢不忙的妈妈?女儿抬起头看着我,稚嫩而坚定地说:“不,我更喜欢爱学习的妈妈。”
父亲从小就教导我:“有计划不乱”。虽然我现在的研究水平还很浅,有太多需要继续学习的方面。但是,我想我就这样顺着自己的节奏稳稳地向前走着,总有一天会离梦想更近吧。希望以后的有一天,我可以重返最心爱的讲台,重新做一个老师,但那时我不再只是一个教书匠,我已经掌握了更多能力,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帮助我的学生们,也可以把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启发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让更多人听到我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