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希望更多地处于主动集中和主动放松的状态下,因为这样可以最优地利用和恢复我们的精神力,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享受更好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除了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以外,最大的阻力其实是来自我们自身。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次孤独之旅。我们的每一次突破自我,每一次的成长,最终能依靠的,只有自我的力量。越是成长,我们内心的自我就越完整,我们的心灵边界便越清晰,越是会发现我们自己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伴随着这种客观的独立性而产生的,是主观上的一种孤独感。
其实独立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根据基因、成长环境、教育、经历等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都是在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容易陷入被归类的烦恼之中:我们是属于这类人,或者那类人,如果类型不一样,我们就是异类,不会被人理解,不会被人喜欢,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事实上这样的烦恼只是杞人忧天。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相对另外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异类。即便如此,我们一样可以与人沟通,被社会认同,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接受最真实的自己,那种因为成长而带来的孤独感才会逐渐消失;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那孤独感就会萦绕在你的身旁,随时准备着将你推向抑郁或疯狂。

我们照镜子的时间不能长,因为很少人能完全地接受自己。当我们盯着镜子里的自己看上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便会觉得镜子里的那个人越来越陌生,总害怕镜中人会做出一些违背我们意愿的事情,甚至可能会伤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乱神怪力无关,也不是有幽灵鬼魂之类的。其实,我们害怕的只有一件事:了解与认识自己。我们一开始照镜子的时候,观察到的是自己的肉体,是自己的外表。如果我们一直盯着镜子看,慢慢地我们会开始透过外表观察自己的心灵。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一种新事物,也是一种新的成长。于是,面对成长的孤独与恐惧降临了,我们本能地就赶紧让自己脱离这种场景,也就是离开有镜子的地方。
同样的,我们经常无法独处,害怕黑暗,没办法停下来发呆,总要把注意力放在这种或那种事情上,因为黑暗、独处、发呆都会让我们不知不觉地将专注力放到自己的身上,跟照镜子一样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和深入了解自己心灵的成长之旅,我们便会感到孤独与害怕。我们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想要应对这些负面感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完全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有不完美的地方,接纳自己面对新事物的恐惧,不管自己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都允许它们存在。
举个例子:有些人总是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感到很无聊,如果不能拿出手机玩的话就会浑身难受,有时候晚上会通宵刷无聊视频,然后第二天精神困乏并且还有满满的负罪感。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时候人们就会批评自己,然后想要下决心控制自己晚上刷手机的欲望,结果头三天热情满满,三天后打回原样,继续过着充满着负罪感与自我批评的生活。
我相信类似的场景非常普遍。为什么我们的毅力没办法帮助我们达成意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呢?这是因为,在类似上述例子中的场景并不是简单事件的结果,而是复杂事件的结果。

首先,最表层的事件是我们因为精神困乏而产生负罪感。这个负罪感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出现了认知失调而造成的:我们自认为自己是能处理好生活和工作事件的能力,但精神困乏的状态又会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不能完全处理好这些事件。这种认知失调会让我们产生不舒适感与焦虑的情绪,既增加了我们身体的皮质醇含量,也加大了我们精神力的消耗。皮质醇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我们身体疲劳度的增加,而精神力的消耗会导致我们心灵疲劳度的增加。所以,当我们长期处于这种认知失调的状态时,我们真正能应对各种生活和工作场景的能力便会不断下降,危害十分严重。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接纳自己当时精神困乏的状态。我们可以对着镜子里一脸倦容的自己说:我明白我现在精神困乏状态不佳,在这种状态下做事情可能会出错,情绪上可能有点焦虑,但我全然接受我自己现在的状态,并且相信我依然有能力处理好大部分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一旦我们接受了当下的自己,并且保持相信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那我们就能避开焦虑情绪带给我们的压力,减少因为精神困乏的状态而导致更加有损我们身心健康的事情所发生的概率。
然后,我们需要更深一层的认知,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一点:为何自己会通宵刷手机难以停下?每个人或许有每个人的理由,但据我了解很多人都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无聊没事做的状态,必须要找点不用动脑子的事情来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填充精神上的空虚感。这里有个很重要的理论需要跟大家分享:人们不是因为无聊而不专注,而是因为不专注所以感到无聊。每当我们感到无聊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的精神力没有专注在当下发生的事件中。这有可能是主动的,因为我们没有专注的动力;又或者是被动的,因为我们的精神力已经严重消耗而无法专注了。无论是缺乏动力还是缺乏精神力,都说明了一件事:我们在这个时候没有关注我们自身。我们要回归到当下,认识并接纳当下的自己,很多时候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的。但我们要做到接纳自己,其实也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我们可以跟自己说:我明白我正在通过刷手机来回避自己不想或者不能专注于当下的事实,但我全然接受我自己,并且相信我可以放下手机,把专注力放到自己身上,以及与当下身边事物的联系上。任何我们觉得刷手机停不下来的时候,只要我们跟自己说三遍这段话,我们便可以马上放下手机,做当下该做的事情,比如好好读书、好好听课、好好工作、好好睡觉。
最后,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有所提升的话,我们还要认识到将专注力放到自己的身上,再次认识自己,实现心灵的成长。在我们独处、无法集中精神、或是安静下来而感到无聊时,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听听自己的心跳,尝试一下控制自己肌肉的发力;又或者感受一下自己的心灵,感受一下自己放松的时候是什么状态,紧张的时候是什么状态,焦虑的时候是什么状态,恐惧的时候又是什么状态;让我们随着各自的欲望漂流,任由我们脑海里思绪纷飞,看着各种好的坏的回忆涌出又消退,天马行空地自由畅想未来的人生。在这个时候,我们是自己的观察者,无论出现什么状况,我们都要完全地接纳自己,不要评判。经过反复的观察练习,我们便可以越来越清晰的了解自己,越来越容易将精神力专注在自己身上,从而真正地保持正念,实现“活在当下”。
至此,我们在面对上述例子中的场景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进入不断进步和获得满足的良性循环之中。

当然,生活和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同的场景,比如公开演讲时紧张害怕、给孩子辅导作业时心烦意乱、受人夸赞时得意忘形等等。
古语有云:一法通万法明。只要我们能搭建自己的心灵之镜,能时刻观察自己的内心并且完全接纳自己,那我们就可以更容易进入主动集中和主动放松的状态,最优地利用和恢复精神力,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享受更好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