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时候,每年的清明节,爷爷都带着我和弟弟给汪家老祖宗扫墓,在老祖宗的坟头上插上白纸须,摆上贡品,然后是给老祖宗烧纸钱,放鞭炮。每到一个墓地,爷爷都会告诉我,这是谁谁谁,每个祖先都有一个故事,扫完墓,爷爷总会说句:“孩子,做人不能忘本,没有老祖宗就没有你们。”
并且还告诉我们,真正清明节的由来,现还记忆犹新 :“话说春秋时,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
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从这个故事中,我更体会到“清明”之意。
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说到清明,唐朝诗人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的是一幅烟雨江南的景色,让人身不由己想到的,在这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去踏青去赏花折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诗中的杏花村就在安徽池州。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吃起来又糯又甜。
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老祖宗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最后祝愿天下人都有“清明”之心!身体安原!万事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