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专业作家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作者: 牛粪茶壶 | 来源:发表于2018-08-12 19:08 被阅读62次

    朋友问我:“我脑中会想很多东西,但转换文字的过程很费劲,有时甚至会不知所措,那些转换的文字有气无力,感觉仿佛死之将至。如何才能像你一样,表达的很系统很流畅很骚气?”听到这样谬赞我是惭愧的,因为昨天刚有读者怼我,说我写的云山雾罩无法理解,她怀疑到底是自己理解能力出了问题,还是我的表达出了问题。我说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我分享的大多是个人经验的片段,多数属于思维想法层面的,又讨厌讲故事,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只有自己或有相关经验、类似问题探索的人才明白。

    对上面那位朋友,我回复说:“我的骚气是讲道理的逻辑,而非讲故事的技巧。这说明我能把来龙去脉讲的相对清晰,却没故事性,不精彩。好的文章要么注重故事性,悬念精彩引人入胜,要么就讲究逻辑性,从理论、脉络入手,深入浅出给人启迪。如果想兼顾二者,就得模仿讲故事的一些大家(哲理故事、寓言、反映现实),不然发现故事没讲好,理论没阐述透,杂和起来逻辑也乱了,所以有将死的赶脚。”

    朋友表示赞同,“这就是不同题材的差异了。如你所言,文本的逻辑符合思考的逻辑,即便不讲故事,其本身便是一个高逼格的故事(文章)咯。我慢慢地才对未来的写作有那么一丁点的方向,我觉得现阶段和近期的话,评论更适合我,讲故事只能暂时搁置,我讲的故事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1.想的难以转换成文字;2.转换的文字沧桑憔悴;3.文字的衔接幅度太大;4.文本的结构含糊不清。前二者可以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打磨,后二者确实有些难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段落逻辑的衔接,我总会出现逻辑跳跃或逻辑迟缓。另一个方面是,段落的扩展,我总是只言片语便说完了,你好像能说很多的样子。”

    我的“能说”是观点背后发散思维的体现而已,并不高明。“我的表达多是自我判断,想法,用简单例子说明,涉及的理论也只是一带而过,这就是薄弱之处。想说明一个问题,必须把来龙去脉,理论文献和理论前沿说清楚,再配上详实全面的例证,不然最终还是自己臆想,相对肤浅。以前我们看纸媒,好文章指的是道理或情感共鸣的文章,现在流媒体的好文章一般是热点现实、让人焦虑的不满发泄,及心灵抚慰的毒鸡汤罢了。依我之见,能让人收获的文章,都可以算是好文章,无论表达是否流畅,内容晦涩与否,即内容大于形式。所以,科研论文是好文章,问题是表达规范,趣味性少,大家都不喜欢。”

    这位朋友提出一个普遍现象:“今天读书时最大感触在于,我想了几个月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符合逻辑的想法,结果发现书上说的更完全,更透彻,真是好气!看那些理论性的书,总感觉那些作者好牛逼,巴拉巴拉说了一通,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去写。” 确实这样,都会有这个阶段,慢慢发现自己想的问题别人都想到了,并且比自己想的更全面,这种感觉其实很好,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找共同感了。还有另一种极端——有时候看水平低的书,看完会生气,感觉讲的太浅,故事性强理论性群,这时候是另一个阶段,已经不满足文章,开始思考差异性了。

    按照现在的水平去分析一本书或文章,其实文章本身并不高深,绝大多数文章都在我们理解范围之内,难在作者行文技巧,以更舒服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如果看完一本书,试着把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述出来,分析了什么问题,用什么理论分析的,哪些关键例子,结论或方法论,文章就清晰了。深入的文章(理论性)作者牛逼之处在于把一个问题用我们不熟悉的理论深挖,多视角分析,体系庞大,我们习惯单线特定视角考察,所以感觉高深。

    朋友以《刚看了《驴得水》。枪响了,你什么都不是 | 熊培云》这篇影评为例,他认为这篇影评虽然是逻辑性的文本,但带入感很强,整篇文章的遣词造句可谓出神入化,这玩意得靠平时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不是三两日练就的。作者用一段话简单介绍,这个介绍字数不多,但的确囊括了主要内容,这个拿捏的水准令人唏嘘。接着把每一个人物所象征的东西拿出简单概括,之后开始对两个具体形象做分析,最后与社会相联系,再最后就是个人所思。问题的核心就在这里,那些联系的材料简直是信手拈来,我对此一脸茫然,觉得这很邪乎,所有的困惑都在这里。这些功夫如何有意识地练就?

    看完这篇影评,我大致能推测出朋友想象中理想的表达模型,及他内心对作者表达技巧的困惑。用一句对比直接点题,以知识分子,女人,枪,政治为关键词统筹全文,评论结构以电影时间线,主要人物点评为例,并不稀奇。你真正的疑问是,这些我都懂,为啥就是组织不出类似的语言,信手拈来,自然轻松的高逼格表达。讨论的貌似电影,讲的全是血淋漓的社会现实,这种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连接,这种立意高远的个人境界,春风拂面的恣意表达是你现阶段达不到的。那我们来分析分析,与专业作家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我认为,你感觉高深的是他抽象出电影外的很多东西。比如异化,比如知识分子与枪,军人丢掉武器,现实爱情的隐喻,又如政治、委曲求全等,不是就电影评论电影,而是以电影为媒,刺探现实。全篇都在点评电影,作者或读者关注的却全是电影之外,而自己写影评却总习惯写电影本身,很难如此自然联系各种知识和现实,即便联系现实,也施展不开,没有素材,不知道如何对接。水平或层次到了,他自动会往那里靠。点评就该如此写,表现世界情怀或提现本质,关照社会(现实,文化,精神,未来)。

    仔细分析,他的思路其实很简单。湄公河或吴京导的都是大国春药,这种知识分子如何点评?他抓住了知识分子的理想,担当,也抓住了他们的懦弱,善意的欺骗。枪杆子出政权,历史是强者的历史,如果他们丢了武器如何?丧权辱国的,自杀逃亡的,乐不思蜀的,历史也是如此,所以他说军人丢了枪变成卑躬屈膝。讲女人,绕不开裹脚布和女性解放,作者观影,里面提倡女性解放的人却最单纯,谈到爱情,爱情就几种模式,都是女性话题的元素。讲政治就得委曲求全,这是作者在结尾不满到理解的说辞。其实这篇并不高深,高深的感觉在于作者随便写写立意比较高远,映照现实,把电影与现实结合的天衣无缝,这是水平。

    其实他这样写也只是阐发了几个问题,我们也能如此思考(模仿),在更多角度阐述,教育,人性贫穷,理想,责任,爱情……要用高于电影和现实的角度统筹,用电影桥段为材料衔接,立意自然高不少。你能以作者的思维,视角思考,甚至分析出他思考时调动了哪些知识,一切就不再高深,就变成自然了。我有一个时段就如此分析,记得有一本小册子,西南交大还是财大编的哲学教材,很薄一本,我一读感觉很精炼,心想我咋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于是潜心研究,一遍一遍读,甚至背下来很多句子,终于有一天能反应出写作的思路时,才感觉不高深了,这种感觉意味着水平的提升。

    先模仿,一类文章好范本太多,只需找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模仿来写就行。这点我做的不够,以前模仿过,后来没坚持。模仿之前得先按上面所说,先研究,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到底模仿的啥?一定要总结出一二三来,阅读积累是前提,研究模仿是关键,在练习中强化,在学习中内化,在休息时消退,在生活中迁移,说不准哪会就“顿悟”了。 说不好听的,咱们想写的东西前人都写过,甚至好我们十倍百倍,我们的优势是新故事新情景新结合而已,都是新瓶装旧酒,除非新理论和文化出现,才有新文学出现,所以我们还有机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其实不然呢:有文采的人 不缺 能坚持下来的 太少 一种貌似没有希望的过程 形同于绝望 的感觉 使得坚持更难
        牛粪茶壶:@其实不然呢 赞同。少点功利,多点担当,坚持坚持,才有价值啊~

      本文标题:我和专业作家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os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