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第十六」5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乐事有三种,有害的乐事有三种。以合于仁义为乐,以导人向善为乐,以广交贤友为乐,这是有益的;以骄纵恣肆为乐,以放逸游荡为乐,以宴饮寻欢为乐,这是有害的。”
【注释】
“三乐”,三种乐事。“乐”,喜爱,以……为乐。与后文各句句首的“乐”音义皆同。古注将其读作“耀”,意为喜好、爱好。亦可从。
“节礼乐”,即约之以礼乐。“节”为约束,“礼”以行义,“乐”以宣仁。故“节礼乐”意即使行为合于仁义。
“道人之善”,即导人向善。“道”通“導(导)”;“之”,往、到。通常是将“道人之善”解作“称人之善”,亦通。
“贤友”,德才兼备之友。
“骄乐”,指骄纵恣肆,不加节制。“乐”,享受、沉溺。
“佚游”,指放逸游荡,无所事事。“佚”同“逸”,指安逸不劳。
“晏乐”,指耽于宴饮,寻欢作乐。
【评析】
子曰:“仁者安仁”(参见《善读「论语」4.2》)。故仁者“乐节礼乐”,为人处世以能合于仁义为乐;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者欲立于仁、达于道,故亦“乐道人之善”,要引导他人一同向善。用卫国贤大夫蘧伯玉的话说,就是“耻独为君子”。像“以道事君”、“忠告而善道之”,便都属于“导人向善”。有注解认为,“道人之善”的意思是“称人之善”。其实,“称人之善”亦为导人向善的题中应有之义。儒家主张“以友辅仁”,而“辅仁”需得贤友,故曰:“乐多贤友”。此三者皆于为仁进德有益,故曰“益者三乐”。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其所著的《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因此,为仁进德要行之不辍,直至“止于至善”。而对为仁进德损害最大者,莫过于放纵欲望。骄纵恣肆、不加节制的“骄乐”,放逸游荡、无所事事的“佚游”,耽于宴饮、寻欢作乐的“晏乐”,都是典型的放纵欲望的行为。这些行为能给人以心理和生理上的短暂快乐,使人沉迷陷溺其中,故被孔子称为“损者三乐”。
掌控的资源越多,环境的约束越小,欲望就愈容易被放纵,放纵的程度也愈甚,自损损人的危害也愈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的环境中,掌控了大量社会资源的权贵们,对享受特权、贪污腐败、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行为的普遍而严重的乐此不疲。由于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因此这种现象总是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也使得整个社会的风气迅速恶化。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机构和个人为了牟利,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想方设法地激发人们的欲望,千方百计地利用人性的弱点,诱使大众“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这些行为令人以放纵欲望、自损损人为乐,故亦属“损者三乐”的范畴。而其借此所“赚取”的利润,则亦属不义之财。令人陷溺而难以自拔的电子游戏、小视频和直播平台以及某些电视综艺、娱乐场所和个贷服务等即属此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而“克己”乃“复礼为仁”之本。“克己”即“乐节礼乐”。“礼”代表制度和法律,“乐”代表教育和文化。只有使制度和法律得以行义,使教育和文化得以宣仁,社会才能有“益”无“损”。这才是使人类走向文明的务本之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