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抢”记忆 (二)

作者: 彭春祥 | 来源:发表于2019-08-27 20:15 被阅读0次
    “双抢”记忆 (二)

    文/彭春祥


          “双抢”记忆(二)

    “双抢”倥偬,时不我待。那段时日,整个生产队上到七老八十的爷爷奶奶,下到十来岁刚刚学着做事的“小伢子”,全体动员,全员参与。

    老爷老太在家保障后勤,男女青壮劳力和半大孩子直接“参战”前勤“双抢”,人人都为完成繁重艰苦的“双抢”任务而紧张忙碌着、劳累着……

    “双抢”的第一关当然是“抢收”。只有先“抢收”完田里的早稻,腾出田地来,才能经过整理后再在同一块田地里插上晚稻。

    清晨三四点钟,正是炎热夏日里一天中最凉快、最惬意、最好休息的时候,还在睡梦中的我睡得正酣,就被大人像“喊渡船”一样地叫醒,揉着睡眼惺忪的双眼,极不情愿地慢慢起床,缓缓地从那破旧的蚊帐中钻出,拿起镰刀,赤脚尾随在同样赤脚行走的大人们身后,夜游般慢吞吞地向稻田走去。

    “双抢”记忆 (二)

    清晨的空气真是新鲜,夹杂着泥土和稻谷的混合芬芳,在微微的晨风中缓缓地钻入鼻翼,一股股特殊的清香沁入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道路两侧一眼望不到边的稻谷,在皎洁月光的照射下发出白色的银光,金黄色的稻穗在晨风的吹拂中,向我们频频点头致意,稻叶发出“唰、唰”有节律的响声,似乎在鸣唱着丰收的悦曲。

    田埂上的小草也被早起劳作人们的喧闹声惊醒,它们抖了抖身上那晶莹剔透、犹如珍珠般的露珠,朝着走在它们身旁农人们的赤足洒去,清凉舒爽。睡意尚未遁去的我,此时也感觉清醒了许多……

    割稻看似一项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实则不然。它除了需要使用爆发力(又叫脆经儿)用力旋拉和弯腰操作劳累的体力消耗外,还隐含较强的“技术含量”。

    因为割稻使用的大弯镰刀不同于砍柴所用的镰刀,割稻也不同于砍柴。砍柴镰刀刀把较长,系一根长杆,操作时比较好握,将刀把置于虎口,四指向上,拇指向下握紧即可,这种握法在使用时便于使劲。

    而割稻镰刀刀把较短,仅一手可握,且刀把上端有一分叉,握把时食指置于分叉处,其余四指握于刀把,这种握法在使用时则相对不便使劲。

    更重要的是,砍柴镰刀的刀口是平刃,砍柴时只要挥刀从右上向左下直线用力平砍,镰刀的锋刃就可将柴草砍断。而割稻镰刀的刀口不是平刃,而是锯齿状的齿刃,用再大的力气直线平砍,也砍不断稻谷禾。因此,割谷的动作要领是,右手用镰刀刀尖钩一撮稻禾,左手同时握住稻禾,右手瞬时使出脆劲儿(爆发力),先由左前向右后旋拉,再由右后向左后旋拉,犹如用锯子锯树一样,将稻禾锯断。

    “双抢”记忆 (二)

    割稻是一项非常辛苦累人的劳作,老是弯着腰操作,没用多长时间,我的腰就像累得要断了似的,疼痛不已。我割一会,就站起来用自己的小拳头,捶捶自己的腰部,然后又弯下腰去再割,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单调枯燥,十分乏味。

    看着自己受累的情宭,再看看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稻禾,不禁令人焦虑。不仅如此,还要小心谨慎,随时注意,防止镰刀“割肉”。

    一垅稻禾尚未割完,我的右胳膊、手腕和五只手指都累得酸痛酸痛,手也似乎握不住镰刀,右手食指被刀把分叉处磨出两个血泡,钻心地疼。更有甚者,稻叶两边那犹如锯齿般锋利的毛毛,将我的两只手背和胳膊划破,一道道红红的伤痕横七竖八,纵横交错。

    在火热太阳的炙烤下,稻叶的毛毛和着身上的汗水,流淌到累累伤痕上,那种咸涩、那种瘙痒、那种蜇疼,那种刺痛,其感觉真是令人无法形容,无语言表……

    “双抢”记忆 (二)

    太阳是那样炙热,在蒸笼一样的稻田里,我们挥镰割谷,汗水如雨水一样,顺着下巴流淌下来,滴落在稻田里,我们的衣服犹如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此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唐代诗人李绅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涵义啊!

    然而,就是这份辛劳,当时作为孩提的我,在大人们的那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当他们把稻禾握在手里时,满眼闪烁着幸福的泪光,心里盈满了丰收的喜悦,透过骨子里的满足感溢于言表,舒心的笑容挂在脸上,晶莹的泪水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从他们的身上,似乎看不到丝毫的疲惫和劳累,倒看到一身的欢欣和轻快。

    “双抢”记忆 (二)

    这一点,仅从他们割谷的动作和速度上,就能非常直观地感觉出来。你瞧,他们一个个动作娴熟,干劲十足,弯着腰一个劲儿的向前割去,势如破竹,没一个像我一样割一会儿,站一会儿,再捶一会儿腰的。个个都“冲”到我前面很远,将我一个人抛到老后。

    “叮当……叮当……”,铃声响了。终于,到了收工吃饭的时间了。大人们都提着镰刀,风风火火地向家里赶去,因为家里还有做饭洗衣喂猪等一大滩子杂事等着他们,需要利用吃饭的这一点点间隙去赶紧料理。

    “双抢”记忆 (二)

    而我们“小伢子们”,则欣喜地跃入田边的池塘里,洗去满身的疲惫。此时,刚才的劳累一扫而光,伙伴们嘻嘻哈哈,尽情戏水,尽情打闹,尽情欢笑,好不舒心,好不痛快。老家我辈伙伴,至今都还有较好水性,根本都没有经过什么刻意的专门培训,全是那时候无师自通地这么“戏闹”出来的。

    尽管池塘面上的水因太阳的炙烤而变得发热甚至“烫人”,但这并不影响那时候我们“戏闹玩水”的兴致。浮面塘水发热,我们就一个“迷宫”(家乡方言,意为“猛子”)扎到水里,那份清凉,那份舒爽,那份惬意,那份欢畅,有如天堂般的享受,真让人倍感满足,难以忘怀……

    2018年8月24日于湖北襄阳


    作者个性名片

    作者: 彭春祥。网名:东南西北风,寓意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之风。春日东风习习,酷夏熏风清清,金秋禾风细细,严冬朔风咧咧。因为有了风,四季才变化;因为有了风,世界更美妙。

          东南西北风,一只热爱文字的“九头鸟”,已有几十万字散落“平媒”和“网媒”。他的文字朴实、深情、纯洁,尤以细腻见长。他唯一的梦想,就是愿自己的文字,给您带去春季东风一样的温暖,夏季南风一样的清凉,秋季西风一样的舒爽,冬季北风一样的庄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抢”记忆 (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sy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