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804418/4bbd56294d442cbb.jpg)
文/楚风乡韵
节假日回到老家看望父母,在与父母谈到当今农村老人补贴时,父亲的脸上溢满喜色,话语里流露出一种知足感,不时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么多老人,国家一年要拿出多少钱啊!”
看到八旬父亲的满心知足,我不禁想起老人家从前的一些事。其实,父亲年轻时也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无论干什么事,总要当个先进或者是前几名什么的。按他自己的话说,一生虽然没有出过什么“大彩”,但“小彩”还是“中”了不少。
父亲是长子。十九岁那年,怀揣军人梦想的父亲,不顾祖母的反对,响应号召,应征入伍,来到东北守卫边防。“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父亲入伍后,不耻下问,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孜孜学习文化,很快就可以读报纸、写家信了,在班里被评为学习骨干。
新兵训练结束后,父亲分在鸭绿江边的某边防连。父亲讲,参军的四年多里,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下雪结冰,每天晚上,三人一组,两班轮换,从晚上七点始,每班要在所管辖的哨段来回巡逻六、七个小时才能换岗回营地。对于这段艰苦的岁月,父亲一般不“炫耀”,许多年后,我们才知晓父亲当年当过班长。有时和父亲说起这事,父亲满是自豪,并且说“不优秀能当上班长”。
是啊,复员退伍时国家还给父亲在省会城市武汉安排了工作,只是由于后来家里没劳力,父亲为了给祖母减轻家庭的重压才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了农村。每当说起辞工这件事,父亲不免有些失落。不过,目前父亲每月享受了农村退伍军人的生活补助,虽然钱不多,但父亲有一份自豪和荣耀。
有时我们和父亲谈起怎么没在部队继续干了提干时,父亲不无遗憾的说:“主要是过去无钱读书,没文化啊”。虽然父亲在部队学习了文化知识,认识了一些字,但还是属于没文化的人,只好按规定退伍。
吃了没文化“亏”的父亲深知没文化的艰难。后来在我们兄妹读书这个问题上要求是相当严的,也是非常舍得投资的。当时在我们村,人们大多没有让子女读书的习惯,但父亲仍然严格要求我们刻苦读书。曾经有人说,我们居住地近百户乡亲的子女后来有了读书的热情,很大程度与我们家有关,因为我们家出了当地的第一位大学生,后来我们兄弟三人也都离开农村靠“脑力劳动”生活。
分田到户后,父母侍弄着近二十亩土地。父亲说,种田人靠的就是土地,就要不怕流汗,把田种好,比别人家多收点。就这样,父亲春闻油菜清香,夏观金黄麦穗,秋看稻菽千重浪,冬播田野一片绿。每到收获季节,不管是小麦还是稻谷每亩总会比别人家多个百余斤。这时,每当听到别人的赞语时,父亲流着汗的脸上总有一种他人无法理解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前些年,父亲也做过虽然光彩但却遭人讥讽的事,那就是带头上交“三提五统”。那时,由于不堪重负,许多农户采取拖欠的办法少交和不交农业税等费用。为了完成任务,村干部每年夏季都要号召、激励一些农户带头上交农业税等。每年打下小麦和油菜后,父母几乎都响应号召,在夏季“率先一季完成全年”任务。
后来,由于负担越来越重,湖北监利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写了一篇《我向总理说实话》的文章,反映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村真危险”的现实。随后,全国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村债务进行了锁定。这时,一些拖交农业税的农户就不时说一些讽刺父亲的笑话。对此,父亲虽有抱怨但不后悔,并有些阿Q式的说:“老子一辈子不欠人家的。”
春节团年时,父母、我们兄妹以及侄辈们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在我们兄弟三人有些醉意流露出“官也没当成,钱也没多挣”的思想时,父亲有此严肃:“当多大的官才叫当官,挣多少钱才叫有钱啊。只要一大家子人平安就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父母都希望子女们平安。记得在我参加工作时,父母就送我一句话:“公家的钱不能用!”后来每当我们兄弟有点小进步时,父亲也再三告诫: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
父亲今年已经八十周岁了,前不久村里按政策给他申报了农村高龄老人补贴。父亲常说:“现在农村老人有高龄生活补贴,看病治疗有合作医疗,加上我还有退伍军人补助,吃的蔬菜都是自己种的,生活已经够了。”父亲朴素的话语里,满是知足和感恩。
父亲一生的经历昭示:知足,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淡定、一种品质、一种美德!
![](https://img.haomeiwen.com/i4804418/5275f3a9f886d7a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