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申明:本文参加“423简书故事节”,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
前言:因为写了一篇《梦见祖母》,亲戚朋友与家人观看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又因大家与祖母都有着深深的渊源,所以强烈要求我再写一篇详细的祖母续篇。为此我很忐忑,也很高兴,但回想祖母生前对自己的诸多疼爱,于是有了下面的纪实性文字,用以缅怀我那远在天堂的祖母!
01.梦 见 祖 母
晚与爱人散步,偶尔聊及隔代亲的话题,从而渉及祖母与我的故事。祖母2000年六月去世,享年86岁。自打我出生伊始,便成为了祖母的心头肉,尤其在她最后痴呆的日子里,每每嘴中念叨的都是我的名字,而且唯一能认识的人就只有我!
记得在祖母最后的岁月里,但凡看见我的身影她便紧紧跟随,而且逢人便说:“我的孙子还没有吃饭呢,能否给他一些饭吃?”…爱人深知祖母疼我,便说“不知你对祖母又尽了多少孝道?”说来汗颜至极,自己从学习、入伍、为工作生活而奔波不息,竟未能孝敬祖母的有生之年。总之,我是一个“隔代亲”中表现尤为不好的个例,谨以我为戒!
当夜心及祖母,梦见自由至一阴冷幽暗的河边。在距我三五十米的上游有一座桥,有些许人在把守,心想不敢前往,只能蹚水过了河。须臾之间,至河对岸一木屋中,见四五人、四五张床,他们或躺、或坐、或立,甚是平静。他们见我时略现诧异,当我说明来此目的,寻求去的方向时,他们仍然表情木然,唯有一人用手指了一个方向。
寻至一小村镇,几排房子都是泥木结构,古朴且显精致;还有些许的商贩和行人,他们均是面无表情,在相互平静地交流。
忽见祖母迎面而来,约五十多岁时的模样,但见她面容端庄眉目温和、头发盘扎整齐、衣裳素雅洁净…但祖母见到我时,表情惊愕而关切,待我激动上前似有太多诉说,可她却只平静地摸了一下我的额头。同时,她轻言叮嘱:“我目前在银行工作,生活很好,望孙儿不必挂念。只是此地不宜久留,你可先在路边饭店补充些食物,然后早些回去为妥。”言毕,祖母悄然而去。
饭店前,有几个人在静静排队。忽见一伙计手托几碗米饭从身边经过,我因惦记祖母嘱托,想尽快赶路,于是便从中端了一碗。伙计见状面露诧异之色,但仅是看我一眼却无言语,遂匆匆而去。片刻,一中年掌柜模样之人急匆而至,他责怪我不该拿走其他客人的米饭,于是端走了那碗米饭。
饭后,进来一年轻服务员,见我碗中尚有饭菜没有吃完,她小声说道:“我曾家住孔城老街,因家境贫寒,常接受邻居某人(我一朋友名)救济,深知粮食极其宝贵所以不能浪费!”说完,她便小心地吃了起来。
梦醒,我感觉自己曾去过一个无吵闹、无喧哗,秩序井然而又安宁、阴冷的世界。仔细回味之后,心中不免惆怅:想若干年前的隔代亲情,在匆匆会面之时,却没有热烈激动的画面,而在简洁平静的状态中分离。或许这就是现实,亦是两个世界的差别。
无论如何,能梦中再见祖母,我的心中充满温暖!
02.祖母的家世
老太太一生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她仅是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体会和理解…便继承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美德的精髓,深谙了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标准!——这是千百年来无数个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也是他们对中华文明、历史文化和美德的传承密码,更是炎黄子孙的人性魅力!
祖母杨玉成,1914年底出生于现今桐城市吕亭镇双联村石桥自然组的一个农村家庭。她兄弟姐妹共六人,其中三男三女,可谓家族人丁兴旺。
祖母在女姐妹中排行老大,六十年代以前的人们对于老大可能有着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女老大。男老大可能是长子嫡孙而备受宠爱;女老大则要担负起全家的日常事务,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是必备特征,所以青少年时期的她应是当时的典范。
有一件事足能证明,娘家人对于祖母年轻时能力的认可与喜爱。在她婚嫁前,娘家人从江南请来手艺极好的木匠师傅,特意为她定做了全套的实木家具:雕花大床、床头柜、梳妆台、更有各类的箱、柜、盆、桶等等,这在当时的环境实属不易。
祖母是我国最后一批的成年裹足女,后来到了民国,提倡剪发、放脚,所以她的小妹因为小她十多岁便很幸运:仅裹了几天的脚。裹脚是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常常令人夜不能寐、痛疼无比,但祖母却以坚强勇敢、不怕痛疼成就了自己的骄傲:在同期姐妹中,拥有最好看、最标准的一双小脚。
二姨奶奶长相甜美,却也多愁善感。据说解放前二姨祖父曾任过杭州市银行行长,解放后却不知去向,二姨奶奶最终抑郁成疾,后自杀身亡。每每说及二姨奶奶,祖母总有惋惜的叹息声,更多的是咬牙切齿的恨骂:怪二姨奶奶不珍惜生命、不顾亲人感受、狠心抛下年幼的一双儿女…二姨奶奶留有一子一女两个孤儿,后在多方照料下,均由我祖母帮助结婚成家。表姑母就嫁在我们村,表姑父家境很穷,但却憨厚勤劳。
小姨奶奶嫁于娘家隔壁的村庄——皂角树村。小姨祖父姓陈,是位极其和蔼的人。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有一次午饭时,小姨奶奶给我煮了一个鸡蛋(那时物质贫乏,鸡蛋一般都舍不得吃,多用来换钱换物,以补贴家用)。小姨祖父从田地耕作归来,见我对鸡蛋无所谓的神态,于是笑说:“赶紧吃了吧,如果是蒸鸡蛋就好了,我们每人都能吃上一口,现在就只归你一人所有了”。二是我小时候太调皮,竟然将一枚铜钱含在口中玩耍,结果卡在嗓子眼里出不来;要知我是王家单传的命根子,所以小姨奶奶全家慌作一团。其间,用尽灌油、灌水、手扣等一切办法,最终由小姨祖父倒吊我的双腿、轻捶后背,才将铜钱共一缕淡淡血水吐出。小姨奶奶与祖母的关系很是亲近,从小照看父亲和姑母,多年后又参与了我们姊妹四人的照看和呵护,所以小姨奶奶是我全家公认的恩人!小姨祖父,英年早逝,约五十多岁光景;小姨奶奶2016年9月去世,享年92岁。小姨奶奶与姨祖父共有一子一女。
大舅爷与祖母年龄比较接近,所以兄妹之间感情很好。据说,大舅爷在解放前曾任过当地的保长,在祖父牺牲后,他常常代表娘家人关心、接济祖母。只是大舅爷去世得早,所以详情了解不多。但祖母与大舅奶奶关系甚好,所以她每次的娘家之行大都留宿于大舅奶奶家。大舅爷共有一子二女。
二舅爷的情况更为不详,只知二舅爷与二舅奶奶去世太早,仅留下一男二女甚是可怜,他们也是祖母最为牵挂的娘家人。大表姑经由小舅爷介绍,与邢姓姑父结婚。大表姑父操外地口音,为人极为忠厚实诚,加之红梅表姐与劲松表弟,我幼时常去、相玩甚欢。小表姑因为腿瘸,由祖母介绍嫁于红庙乡的王姓姑父,小表姑父家境贫寒,结婚时仅二间土墙草房。印象最深的是,小表姑出嫁时是坐着一辆木制的独轮车,由几个人轮流推进,一路“吱吱呀呀”叫着不停…小表姑夫妻都是苦命的人,亦是勤劳的人,虽说多年未曾谋面,但如今听说几个孩子甚是争气,为他们祝福!表爷杨文根,经由祖母和众人撮合最终娶亲,过去和现在的表爷和表娘均未变:表爷老实一生,表娘忠厚一生,祝他们幸福一生!
小舅爷读书勤勉,后在政府部门上班。他表情甚是严肃,不多话也不喜笑,故幼时我们这些小辈都很怕他。其实在小舅爷的晚年,我们仍有接触,方知也是一位慈爱的长辈。小舅爷在其兄弟姐妹中,儿女最多,共五子一女。
03.祖父与祖母
祖父的老家位于今天的孔城镇长岗村的一个大村落,村中房屋依山傍水,又因房屋后面有着连片的山崖石壁,所以十里八乡都称其为“石壁村”——后来又分为了周庄和桂老两个村民小组。
村子很美,翻过屋后的山崖石壁便是绵延的山林,更有四五口水面宽广、清澈见底的水塘。再回头看,眼前一片开阔:石壁下有一片片竹林与一排排房子相互交映,因是大村,人多、房多,其情其景很有气势。
村子中间的前面,有一个水面颇大的池塘和两三个很小的水潭。但见池塘水波荡漾,岸边柳树成行,尤其池塘的塘埂更是宽阔,足足有着三四米的宽度。夏日的夜晚,伴和风轻吹,柳叶飘摇,在此纳凉实在惬意。再见池塘的远方,都是成片的优质水稻田,而水稻田的尽头则是潺潺清澈的鲁王河流….
那时的农村,人们极其淳朴善良,而且勤劳。若是谁家有困难,都积极帮以钱粮度过难关;若是建新房,每户出人出物,极尽帮助,房主人仅需提供三餐即可,是无需工钱的;若是红白事,更是出钱出物,无偿帮忙。
当然,农村中吵嘴打架的现象也很频繁,但能做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却是很少,其理由很简单:一是本性善良且多为小事琐事;二是地方太小,总能抬头不见低头见;三是理理关系,每户都有或多或少的亲戚关系,所以很多人吵嘴打架没几天,便能和好如初。
祖母与祖父的婚姻,应是两个人丁望族的结合,祖父兄弟姐妹众多,且村中多为同姓。可见家族人口的多少,也是当时婚姻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祖父在家排行老二,据大姑奶奶长子回忆说:二舅性情温和,但喜烟好酒,常年穿一长袍,袍前多是香烟烫孔,两袖则因长久摩擦的缘故破旧而油亮。
后听祖母说:你爷爷人虽很好,但对家中事务关心太少。因为他和当时的皖西游击队大队长叶同春,两人是姑舅表兄弟。
祖父是在其表兄的引导下,于1937年前后入党,并成为新四军游击队的秘密交通员,所以当时很多交际是为工作需要。1941年,他正式归队皖西游击队。1942年初春,皖西游击队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所部进入江西苏区。
叶同春大队长带领全部队员很快进入江西境内时,却意外得知家中老父亲不幸去世的消息。他在征得上级批准后,随即挑选几人匆匆赶回了桐城的老家——叶家湾。叶家湾是叶同春大队长的老家,也是皖西游击队的根据地;又因祖父与叶同春是血亲关系,所以他们必然同行。
1942年春,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在葬礼现场共捉住十三人,其中皖西南游击队负责人叶同春同志被挖双眼后活埋,我祖父等人则被国民党押之河滩,均用刺刀刺死。
后来祖母形容收尸现场极为惨烈:整个河滩被鲜血染红,每位牺牲者的手脚都有铁丝缠绕、身上最少都有七八个刺刀的窟窿…向祖父和先烈致敬!
这段悲壮的历史,桐城县志有着详细的介绍,爷爷王士宏的名字就赫然列在其中!
04.祖母与儿(王永胜)、女(王永华)
网友评论
祝王乐乐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