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宁静的周日清晨再一次读完这本《偷书贼》,我就计划要陪着我将来的孩子再读一次,就像汉斯.休伯曼陪伴萨莉儿认字阅读一样,带领一个孩子进入文字的国度。让他懂得文字所蕴含的善良与邪恶,让他懂得战争的冰冷与残酷,让他对人性抱有谦卑与崇敬。
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在我的高中时代,那时候我们文科班的一群女生都非常喜欢翻阅99读书网定期寄送来的小册子,然后看图挑书。而我被这本书酷酷的封面吸引——黑色的斗篷和苍白的侧脸,cult片的气质绝对符合十六七岁少女的幻想,哪怕最后我才知道这是一张属于死神的脸。当我收到书后真的是一口气读完,被感动,被震撼,被虐。而当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文字的正反两面——即能治愈灵魂,也能毁灭世界,比如马克斯写下的《撷取文字的人》,比如希特勒创造的《我的奋斗》。一直以来,文字就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它可以是战争的血腥先锋,也可以是爱情的美好承诺,它可以让人癫狂,却也能让人清醒。文字很伟大,却也很普通,普通的就像刀子、金钱、水或者火焰一样,没有生命,没有自主,全凭掌握它的人让它化身撒旦,还是基督。
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会像死神先生一样疑惑,“同样的一件事,怎么会如此丑恶又如此美好,有关于此的文字和故事怎么可以这么具有毁灭性,又同时这么熠熠生辉?”
是的,当你翻开这本书第一个遇见的人就是死神,他文艺又傲娇,游走在被战争袭击后的断壁残垣之中,在带走灵魂之余,他喜欢仰望天空,不是因为寂寞,而是为了逃避那些幸存者心力交瘁的悲伤表情。他撇清自己和战争的关系,战争并非他的好基友,而是一个暴躁的新老板,催促着他加快工作效率。而当他看到那些惨死在毒气室里的灵魂,也忍不住呼唤上帝的名字来寻求一个解释,只是上帝并没有做出回应。如果死后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带你离开,大概也是一种安慰。
第二次阅读就是最近,原本听说《偷书贼》已经被改编成电影,却久等不到该片的上映消息,才明白是没被国内引进,也就只能再看一遍书来安慰我失落的心情。但当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突然意识到,这哪里是cult片,明明是死神先生温柔讲述的一个战争童话——我不曾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残酷的环境究竟是会激发人性中的至善还是至恶,而这个故事虽然以战争为背景,其中的人物却美好地宛如童话:在防空洞里为街坊邻居朗读自己偷来的书籍的萨莉儿,用手风琴陪伴女孩每一个噩梦之夜的汉斯,看似粗鲁严厉却那么温柔善良的罗莎,躲在地下室期待与元首搏斗的犹太青年马克斯,永远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鲁迪,放任女孩偷书甚至给她留圣诞礼物的镇长夫人,那么多平凡的人物,他们面临战争,面临死亡和分离,在各自的人生中顽强的活着,直到最后,小镇被空袭,他们在夜梦中被夺走呼吸。仅剩的安慰,也许是这种悄无声息的死法,能让他们免于痛苦。
如果说死神先生的存在是一种安慰,那么汉斯·休伯曼的存在就是一种庆幸:庆幸他收养了女孩,庆幸他陪伴女孩学习阅读,庆幸他信守了曾经的承诺,庆幸他对犹太人的悲悯和帮助,甚至庆幸他在元首生日那天打了女孩一巴掌。这个身上带着油漆和烟叶味儿的汉子总会让我想起那张所有人都举手的照片中,那唯一一个抱胸的身影。“1933年,百分之九十的德国人表示无条件支持阿道夫·希特勒。这就意味着,有百分之十的人没有做出这种表态。汉斯 休伯曼就在这百分之十中。”做出这样的选择,汉斯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哪怕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会让他和他的家庭被孤立。
从历史史料来说,在哪个年代,被希特勒的宣传和政绩所俘获是合理的,但是还是会有那么百分之十的人,跟随着自己的心。他们留下各自的物证,在一个战争岁月的缩影里无声抗议着,比如汉斯的手风琴;鲁迪和他的玩具小熊;马克斯绘在地下室的天空,还有偷书贼的《偷书贼》……
最后,我还是想记下十四岁的少女萨莉儿所写的《偷书贼》中最后一句话来送给自己,也送给所有靠文字谋杀的人:“我厌恶过文字,也喜爱过文字。我希望我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
本书推荐理由
1、儿童睡前书:除了上述理由外,这本书还可以给孩子做一定的死亡教育。以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大部分的家长会想忽视或者说故意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财商教育、死亡教育,直到最后这些事情都切切实实的发生了,才手忙脚乱补救不及。我至今记得当我的学姐自杀身亡之后对自己的莫大影响或者说打击。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提早了解,也是一种保护。
2、文字工作者枕边书:文字的力量随着互联网的无限传播其力量也在不断放大,文字工作越来越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这个故事能够让你看到在最好和最坏的结果之间,相隔了几个天堂和地域。
如需转载请与本人微博联系:@沈乐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