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绘本,叫做《安的种子》,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一个冬天,大雪纷飞,老师父把他的三个徒弟叫过来,每人给了一颗千年的莲花种子,让他们把莲花种出来。三个徒弟分别叫做本、静和安。
本拿到种子后,心想:“我要第一个把莲花种出来!”他立即跑去拿锄头,把种子埋在雪地里,接着就蹲在旁边等。等了好长一段时间,种子还没有发芽,于是他愤怒地刨开土地,摔断了锄头,甩手不干了。
静对本的做法不屑地一笑:“我一定会把千年莲花种出来的!”他先给种子挑选了一个最好的金花盆,把花盆搬到最温暖的房间里。接着,他查找各种种植莲花的书籍,用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小心地种下了种子。
没过多久,种子发芽了。静兴喜若狂,把它当成宝贝一样,用金罩子罩住。结果,刚冒出来的小幼芽因为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
相比之下,安简直就是个另类。他拿到种子后,只是对自己说:“我有一颗种子了。”
在本和静为了种子不停地忙碌奔波的时候,安把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自己的胸前,然后继续过着往常一样的生活。清晨一早去挑水,白天到集市为寺院买东西,回来把寺院内外的积雪清扫干净,做好斋饭,晚课后还去散步。
等到春天,安终于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种子。不久,种子发芽了,安很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到了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轻轻地盛开了。
如果把孩子比作莲花种子的话,那么本、静和安,分别折射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父母。
像本一样的父母,无视孩子的成长过程,却不断地向孩子索取成长的果实。如果孩子满足自己的要求,他们会感到开心,但是很快就向孩子展开新一轮的索取。比如孩子某次考试考了90分,他们会开心一番,然后马上要求孩子下一次考95分。
如果孩子满足不了,他们最常用的是两种口头禅,一种是“你看别人的孩子都能够××××,你怎么还做不到!”另一种是“你都已经这么大了,怎么还不能够××××!”你可以轻松找到这样的例子。
慢慢成长的孩子,越来越跟不上他们的索取速度。这时,他们会感到愤怒,进而责怪和惩罚孩子,最后赌气地落下一句:“孺子不可教也!”随后扬长而去,对孩子爱理不理了。
像静一样的父母,会主动干预孩子的成长过程,并期待孩子能实现他们的预期。对于孩子的每一寸空间和每一分钟,他们都恨不得精细地管理。他们为孩子提供精致的食物和时尚的补品,让孩子远离“粗俗”的地方,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辅导班填满孩子的时间。
刚开始,孩子肯定会取得小小成果。高兴之余,这类父母会更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于是进一步加大对孩子的干预,生怕孩子有一丁点的时间和空间被浪费掉。对孩子,他们会解释:“竞争那么激烈,你看谁不在努力!现在的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对外界,他们会表示无私:“我也就是能帮就帮,至于结果,就看孩子自己了,起码我已经问心无愧了!”其实他们比谁都在乎孩子的成果。
无缝的侵占,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和思考,最终不堪重负地倒下。这时,这类父母不是考虑孩子的感受,而是一味表示惋惜:“为了孩子,我牺牲了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最后却什么都没得到,看来还是自己的命苦啊!”
相比之下,像安一样的父母,会选择持续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然后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
安在种下种子的时候,他能保证莲花一定能长出来吗?不能。但是他知道,要把莲花种出来,春天种要比冬天种的成功概率更大,在池塘种比在温室里种的成功概率更大,于是他就安心地付诸行动,然后耐心地等待莲花开放。
这类家长也是一样,他们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吗?不能。但是他们知道,快乐的孩子比不快乐的孩子的成功概率大,主动的孩子比被动的孩子的成功概率更大,独立的孩子比依赖的孩子的成功概率更大,于是他们会给孩子快乐的游戏时光,给予孩子自主决策的机会,而且在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提供合适的资源,然后就耐心的等待孩子的成长,欣赏孩子进步的一点一滴。
成为安一样的父母似乎很简单,但许多父母却没法做到如此淡定。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把大家都连接在了一起。优秀的人得到了更多的机会,而相对平凡的人可能连原本的机会也能轻易被夺走。如此激烈的竞争加剧了大人对自身的焦虑,更加剧了他们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解决焦虑的策略,就是父母自己不断成长。成长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积累。对于孩子的养育,有的父母直接凭感觉和经验上阵,对各路知识嗤之以鼻;有的父母倒是愿意学习,但是他们宁愿泡在各路公众号的碎片秘籍,也不愿意静下心来,翻阅一两本经典的养育书籍!
有的父母说:“那个高考707分,被北京大学文学系录取的河北女孩,难道她的父母就看过育儿经典书籍?”其实,买彩票也有人中大奖,难道我们就因此认为买彩票是条致富大道吗?当然不是。教育和投资一样,很难保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明智的选择,就是持续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剩下的交给时间。我始终笃信,不断成长的父母和停止成长的父母相比,他们孩子的成功概率更大!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