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是成事的方法,尤其是合力成就一个项目、成就一番事业的必须方法和必由之路。然而,将这个方法操作成方法、执行为方法,仍然是需要方法的。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把集思广益落地为实、开花结果呢?
曾文正公给出了方法:“内持定见,外广延纳。”这一“内”一“外”,不仅让我们识见了曾公的辩证思维方式,更让我们琢磨这个辩证作为方法。
首要的是“内持定见”。何谓“定见”?确定的见解和主张,即是。由此可知,“六神无主”者是谈不上“集思广益”的。对于“内持定见”,曾公有一个形象的表达,是为“六辔在手”。这是引用《诗 · 秦风 · 小戎》即《诗经》的典故。古代一架马车是四匹马驾驶,每匹有两根缰绳,共八根,但外侧两马的内侧缰绳是系在车前扶手固定的,所以驾车人手执六根缰绳即可掌控全局。这样一个“六辔”形象之表达,是颇有意蕴的——“集思广益”不仅是为了集中众智,更是为了掌握全局——作为领袖人物,是可以由此识别合力以成事的各个人物之才华的;同时,也暗喻了“定见”的一种来源——汲取历代典籍的精萃。于群龙中为首,没有这样的修为功力,怕是难以真正“集思广益”的。即便一般情况下征询他人的意见建议,个人若非足够知行合一的教养,怕是他人也会不多言的,因为“士为知己者死”。所以,曾公才说“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要当”二字是为关键,不可忽视,更不能漠视或无视。换个角度说,“集思广益”不是“讨饭吃”,而是为了周全、完善自己的“定见”。所以,“定见”何来,该是“集思广益”的逻辑先在问题,必须是早有储备的作为。
“外广延纳”呢?应该说,只要“内持定见”是富有魅力的,则“外广延纳”不成太大的问题。“延”重在“引进”“请进”的价值,“纳”旨在“收进来”“接受”的要义。其形象状态,还是曾公讲得好:“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用今天的话说,即是让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建议如奔腾向前的直流的江水一样无阻挡地流向大海。其“要当”即关键是“无阻挡”。如果“集思广益”的主持者、参与者都有所固执己见,以不耐烦而障碍他人意见建议的顺流顺利“赴壑”,那么,就有违“集思广益”的真谛、本根了。所以,曾公的“耐烦”成事法则于此就极显重要了,西方管理学中的“学会倾听”亦为此义。
因此,我觉得在“内持定见”中,即应包含“外广延纳”这个“定见”,也就是说,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外广延纳是内持定见的必有之要义,内持定见在外广延纳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提升。如此,才能实现曾公所言之“尽善”——不仅是“集思广益”的“尽善”,还包括作为“集思广益”落到实处之方法的“尽善”。
我在职业生涯40年中的上上下下经历和经验告诉我:“一言堂”式的“集思广益”是存在颇多危险的——内部“万马齐喑”,外部定是万马齐呜,如此,于长周期成事、成大事最不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