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每日1000字圣贤书友会
读《简读中国史》55|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三)

读《简读中国史》55|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三)

作者: 叮_咚 | 来源:发表于2022-10-15 21:58 被阅读0次
    第32章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三)

    上两节我们了解了欧洲中世纪的一些情况,那么同时期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呢?

    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似乎中国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直到工业革命结束,也就是19世纪初了,西方才超过了中国。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清华大学李稻葵等人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长时间的研究发现,1300年欧洲部分地区已经领先于中国。

    他们认为,在北宋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处于巅峰,确实领先于欧洲。然而中国农业几千年大致保持同一水平,没有出现过质变,发展曲线是比较平直的。

    而西方从中世纪后期开始,经济曲线迅速升起,到1300年,也就是元朝建立不久,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经落后于意大利地区。到1400年,也就是明代建立不久,又被英国超越了。到了1750年,也就是中国“康乾盛世”的顶峰,中国从整体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欧了。

    当然,在14世纪,中国人和西方人生活水平的差距还不算太大,欧洲人生活条件虽然优于中国人,但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能让辛苦了一天的欧洲农夫心满意足。

    但是,随着经济的质变,欧洲人与中国人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渐加大。比如16世纪时,英国一个农民家庭每年生产的粮食是5007公斤,而在同时期的中国最发达的江南,一户农家也不过生产2173公斤,竟然还不到英国的一半。

    一日三餐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在18世纪工业革命的前期,英国农场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

    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通常在星期天,人们还能吃上鲜猪肉。

    而工业革命完成之后,他们的生活水平更是水涨船高——每天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0.5品脱淡啤酒。在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还会多出1英两茶和黄油、糖各半磅。

    可同时期的中国呢,普通农民只能是“瓜菜半年粮”,每日粗茶淡饭勉强度日,青黄不接的时候还得吃野菜果腹。

    差距不是一点点呀。

    虽然欧洲历史上也是黑暗、愚昧、残酷比比皆是,但是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政治文明,都出现了迅速发展,最终发生了质变。而从13世纪起中国的政治文明却基本是反向发展,物质文明也没有质变发生,因此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乾隆晚年,英国曾派出使团远赴中国。到达之前,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国是一个富庶而强大的国家,黄金遍地,人人绫罗绸缎。

    然而,到了中国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远比欧洲人穷困。

    使臣们在回忆录中说——

    中国朝廷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打扫做饭,这些人都很消瘦。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是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得里夫和瓦坪(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穷落后的景象。”

    英国人之所以对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感到如此震惊,主要是因为那时中英两国人均GDP已经有了鸿沟。

    相关历史学家研究认为,北宋时期的中国要比英国富裕得多。但从那之后,英国人均GDP开始不断增长,而中国却不升反降。特别是清代,因为人口压力巨大,人均GDP更是逐年衰退。到184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竟然只有英国的15.04%。读来真是心酸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简读中国史》55|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mh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