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故乡美味

作者: 望穿一池秋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7-14 09:09 被阅读227次

        炎炎夏日,烈日仿佛把石头都已熔化。我窝在家中,舒适的卧在沙发上,吹着空调纳凉,倒也惬意。

        外甥和大女儿也猫在家中,由于母亲带着小女儿,临近午时厨房里还是冷锅清灶的。我只好顶着如火的烈日,来菜市场购买食材。回家再亲自烧好麻辣小龙虾等一桌饭菜时,已是汗流浃背。看见小朋友们拿着“麻小”狼吞虎咽的模样,我却由于烟薰火燎再加上炎热的天气,没有一丁点儿的食欲。只好打开一瓶冰镇啤酒,慰籍我那可怜的肠胃。

        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儿时夏天我们在故乡度夏的情景,思绪便倒带般的飞掠至那时年月……

        八九十年代的乡下农村,在三伏天是没有电扇和空调来纳凉的。那时最好的纳凉方式,就是在冠如华盖的大树底下,或坐或躺地在硕大的、光滑无比的河石上,摇着蒲扇取凉。又或是兜头一盆冰冰的井水从头浇下,那种别样冰爽的滋味永记心头。

        通常在炎热的中午或是傍晚,男人们边乘凉边海阔天空的闲聊,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则是疯狂打闹。而这时各家的女人们,在家汗如雨下的为一家老小做饭,十分不易。炎炎夏日里大家大都胃口不好,而且由于物质匮乏,反来复去尽是“老三篇”,这便是考验主妇们厨艺的时候了!母亲的厨艺那是相当了得,能把有限的食材换着花样的做些可口的饭菜来调节我们的生活,满足我们的味蕾。郧式凉面、蛤蟆咕咚儿、豆角蒸面、南瓜绿豆稀饭、酸辣苞菜卷饼、南瓜丝儿包子、茄子煎饼、干煎小鱼儿等等适合消夏的饭菜便被母亲一一搬上餐桌,引得我们食欲大开。

        上述这些美食,我最钟爱的还是凉面和蛤蟆咕咚儿,因为它们全是冰冰凉凉的,在炎热的夏日极好下咽,而又不会因吃饭而满头大汗。郧式凉面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凉面,别处凉面大都是用碱面制作的,而郧式凉面是用家乡自产的小麦面制作而成。

        每次制作凉面时,母亲先拌好干湿适中的面粉,然后团成大团后,放在平展的大案板上用手按平后再用长长的擀面杖擀来擀去,如此这般的反复擀压直到面胚有了筋道、薄厚适中之时,再把面胚拍上少许面粉叠成厚厚一摞,用刀切成宽窄均匀的面条才算完成第一道工序。这种擀面条的活路很是累人,酷暑里母亲一挂面擀下来通常都是浑身汗透。这种情况在1989年父亲买回压面机后,条件才得以改善,母亲才不那么劳累。而后母亲烧滚一大锅开水,面条下锅煮至断生后再翻滚几下,母亲赶紧用笊篱(漏瓢的一种,用竹子所编制)捞起面条放入已装有冰凉井水的洋瓷盆里,反复换水至面条全部凉透后,凉面条的工序已毕。

        蛤蟆咕咚儿的制作工序则要麻烦一些的。母亲把碗豆面、红薯淀粉和面粉按一定比例兑好放在盆里,然后加少许盐和适量清水调成稠稀适中的面糊待用。锅中水烧开后,一手端着盆子,一手拿着漏蛤蟆咕咚儿的瓢(这种瓢用干葫芦打眼而制成),然后缓缓的将面糊倒在瓢里漏入滚沸的锅中,一个个形似小蝌蚪的小面疙瘩在锅中上下翻滚,煞是好看。(锅中水一定要宽些,不然蛤蟆咕咚儿容易糊锅。)待煮熟、煮透后立即捞起放在凉水盆里反复换水浸凉,晶莹剔透的蛤蟆咕咚儿就制成了,这也是蛤蟆咕咚儿名称的由来。

        但这碗凉面和蛤蟆咕咚儿还需要最后一道工序,即调一大碗麻辣鲜香的浇汁儿。要吃饭、大家办嘛!母亲在制作凉面或是蛤蟆咕咚儿的同时,我和父亲便为制作这碗浇汁儿而忙开了。做浇汁儿的青花椒、辣椒、荆芥菜需刚刚摘下的为最好,这项任务自然就是我的。父亲把刚摘下的食材洗净后和当年的已剥干净的大蒜一同放在青钢石打制的兑窝里,再放两勺盐一同舂捣成泥,空气中顿时弥漫着一股青花椒特有的鲜麻气息。母亲把凉白开倒入兑窝里涮涮干净后倒入大碗里,调入农家芝麻油、陈醋、葱花、盐、荆芥菜末等等来调味。所有的工序全部齐全后,这份面食与麻辣鲜香的浇汁儿一次结合的最为美妙的绝味小吃就完成了。盛上一大青花瓷碗凉面或蛤蟆咕咚儿,再浇上两小勺麻辣鲜香的浇汁儿,食欲顿时大开。凉面条筋道,蛤蟆咕咚儿爽滑,味蕾就此绽放开来。“哧哧溜溜”几口,便是碗底朝天了,那就赶紧的再来一碗!

        每年的暑假,由于母亲做的一手好茶饭,表姊妹、堂兄妹们就齐聚我家,奶奶总是笑骂着说我家是“娃娃儿开会”,对母亲说你怎么也不烦他们。母亲总是笑而不答,满脸慈爱的看着我们一众小屁孩儿。伏天正盛,难得有如此美味,母亲总是把份量做足做够,生怕我们吃不好。这不,一个个肚儿圆圆后,看见盆里如果还剩下个半碗、一碗的,一定要把它吃到盆底见天才肯罢休。犹记得一年夏天的傍晚,那晚母亲漏的蛤蟆咕咚儿,我足足吃了五大碗到再也吃不下了才放下了碗筷。临近的村庄放露天电影,我们沐浴着月光,踏着欢快的脚步前去观看。电影播放的正是热闹,我却一遍遍的去上厕所,精彩的影片就这样变得七零八落。这让小伙伴们把我狠狠的笑话了许久,直到现在想起来还是忍俊不禁。

        再往后在故乡的年月,母亲每年夏天还会做这些美味来给我们吃。直到我毕业后来十堰打工,随后的2006年母亲也搬来十堰和我们同住后,故乡的土地不再播种,由于原材料的缺失,母亲便再未做过蛤蟆咕咚儿给我们吃,但凉面母亲还时常做来给我们消暑解馋。偶尔在外边街角的小摊,看见有卖蛤蟆咕咚儿的,五元一小碗,便也觉着不贵,买来吃过后大失所望,与母亲所做的味道相距甚远,情有独钟之下从此便不曾买过。

        光阴似箭哟!转眼我已步入中年,母亲也头发花白了。但这些在那时年月的美味,深深地刺激了我儿时的味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味觉记忆。以至于在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对记忆深处的味道念念不忘。由是厨师,我把郧式凉面还模仿的有模有样,但是对于做蛤蟆咕咚儿我却是一筹莫展。于是,蛤蟆咕咚儿也就在记忆里成了绝唱!

相关文章

  • 儿时故乡美味

    炎炎夏日,烈日仿佛把石头都已熔化。我窝在家中,舒适的卧在沙发上,吹着空调纳凉,倒也惬意。 外甥和大...

  • 儿时美味

    13岁的年纪,吃不好吃少了天没亮就饿了,村里的小孩在这个年纪里最大的愿望就是天天吃好的。 早上沐阳从小卖铺买来一包...

  • 回望故乡

    故乡是儿时的羁绊,故乡是儿时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训斥;故乡是永远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学业。 儿时...

  • 故乡儿时

    冷意的炊烟,萧散地飘向铁蓝的天空。天边有苍白的月,一地的荒凉。 父亲说:‘’又有两户,已经锁门,不...

  • 儿时故乡

    故乡算不上,毕竟从小就在这里生长,现在也还在这里住着。我的家没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没有他乡的重重叠叠山,但有属于我别...

  • 故乡

    深冬时分,驶车回故乡,久别了的故乡,儿时的记忆,儿时的淳朴,儿时的快乐,儿时的欢声笑语,想到这里心里有些期许。...

  • 故乡

    文/剑啸书生 故乡 是儿时的一首童谣 铿锵有力 旷古悠扬 故乡 是儿时的涓涓细流 清澈见底 静静流敞 故乡 是儿时...

  • 儿时的美味

    每年的阴历四--五月,正是杏儿黄,麦芒尖的时候! 记忆里,大路上很热闹,牛儿吃饱了肚子,慢吞吞地往村...

  • 儿时的美味

    每年的阴历四--五月,正是杏儿黄,麦芒尖的时候! 记忆里,大路上很热闹,牛儿吃饱了肚子,慢吞吞地往村...

  • 儿时的美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故乡美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bv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