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一本让人心生暖意的书
刚刚看完了曹文轩的《草房子》,恰巧看到他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心里的尤为高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好像自己的眼光得到了肯定的那种。不是说他的作品在之前就不好,而是现在更多人知道这些作品的好。因此而十分开心。
对于《草房子》最初的记忆,是很多年前小学的一篇课文《孤独之旅》。依稀记得是节选杜小康家养鸭子的那段,当时看不太懂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特别喜欢杜小康的性格,觉得他特别可爱。看到书上标注选自《草房子》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简单淳朴书名,没有为什么。当时就想,要是能看一看原著该有多好。然而现实条件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在偏远的西南部小村庄,资源依旧是匮乏的。而后来长大之后,离开了那个村庄,各种书本都能轻易地在各书店、图书馆看到。而想要去看那本书的欲望却没那么强烈了。
整本书看下来,是孩子之间那最纯粹的友情,那个年代里暗暗萌芽却最终未能圆满的爱情,老师们对学生的关爱,乡邻之间的热心帮持。都是一些小小的故事。一个个片段就像是脑海里的记忆碎片。都是十分普通的事情,但是作者用朴实却不乏有趣的文字描述出来,像一颗颗珍珠慢慢串联起来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一点点整合起来,是一整个美好安静却真实的世外桃源。如果非要说这本书讲了什么,我想,是爱。
前面说过我在外婆家长大,那个落后封闭的小村庄在我小学的时候还没有发展起来。我所经历的童年,真的就如书中描写的那样单纯美好,充满烟火气息。我真的有亲眼见过秃鹤的倔强,见过纸月的安静,见过秦大奶奶的固执与善良,见过桑乔校长的认真与敬业。经历过学校里三四个人用同一张桌子的艰难,冬天被冷到长冻疮的煎熬,跟小伙伴逃课去田野抓蚂蚱的刺激,以及与全村的小孩子一起去放牛捉蜻蜓的乐趣。身边也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同学家里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事情,也有小伙伴因为家庭的原因早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现在过年回到外婆家,他们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有的结了婚有的出了远门有的在家劳作。小时候我不喜欢他们,因为大人会告诉我不好好读书就只能像他们那样。所以在我的心里他们是不好好读书的坏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我又哪里知道,生活本身就是很无奈的,有的事情是没办法一下子改变的。
越长大越明白,他们像杜小康,桑桑,纸月,秃鹤,细马一样,即使生活把他们变得不像最初的样子了,但他们依旧是十分善良的人。那些在蓝色天空下扑打着翅膀的鸽子,那些清澈的溪面上飘摇着嫩叶的柳树,那些青翠的田野中等待着黄昏的草垛……这些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如此的亲切与真实。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我的小时候。也是因为这样,这本书容易让浮躁的我安静下来。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桑桑知道自己得了病要离开时与妹妹柳柳的对话:
“妈妈为什么总哭?”
“因为我要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就你一个人吗?”
“就我一个人。”
“我和你一起去,你带我吗?”
“那个地方,只有我能去。”
……
“那我能去看你吗?”
“不能。”
“长大了,也不能吗?”
“长大了,也不能。”
……
短短的对话让我红了眼眶。不仅仅是感动于他们的亲情,更感动于桑桑的这种冷静和担当。对于死亡,他是陌生的,他只知道自己即将要去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永远也不会回来。然而他没有哭没有闹,而是带着歉意履行了当初对妹妹的诺言。他们坐在城墙上看着这个还未曾熟悉的世界的时候,桑桑仿佛不再是那个会把蚊帐拿去打鱼的调皮孩子了。
很多时候成长是循序渐进的,但是长大,真的就是一瞬间的事。疾病和死神的靠近,让桑桑对这个世界有了许多以前没有过的看法。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它描写了一个孩子对生命最初的稚嫩的思考。可能是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会对之懵懂的话题。你还记得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生命这个话题吗?还记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我们每个人不可逃避的结局吗?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呢?我想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但我想每个人都会像桑桑那样不安和害怕吧,勇敢的他后来很从容地接受了死亡。那么我们呢?
当今的世界是快速而浮躁的,甚至是功利的。真的很幸运,能遇见这么一本书,让我沉静下来,忘记这个世界的繁杂和内心的不安。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文学,但我觉得它不应该局限于儿童文学,因为它依旧能让已经成年的我泪流满面。在这个小小的油麻地里发生了好多好多事情,无论酸甜苦辣,让人读起来都感觉温暖明媚。它就像是冬夜里的一股暖流,静静地抚慰着我们不安的灵魂。让我们在寒冷的夜里也能温暖如春。
这个春天关于最纯粹的友情,关于最简单的爱情,关于对生命最初的思考。关于蓝天,关于白云,关于芦苇的一望无垠,关于鸽子划过天空的掠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