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成长励志上班这点事儿
知识管理No.007丨学习成长领域最大的“谎言”,就是做少得多

知识管理No.007丨学习成长领域最大的“谎言”,就是做少得多

作者: 河东西 | 来源:发表于2017-08-28 14:23 被阅读420次
    知识管理No.007丨学习成长领域最大的“谎言”,就是做少得多

    想深入把握底层规律和临界知识实现爆发式成长吗?
    想拥有高手的暗箱从而实现人生跃迁吗?
    想快速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吗?

    如果你总是为读书读不进去,看完就忘苦恼。如果你读了很多书,却无法真正吸收掌握多少。如果你渴望成长,但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如故。

    你一定会被上面那些问题所打动。学习界的大神高手们反复告诉我们,要在高价值区域努力,才能做少得多,要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才能获得一片新天地。

    我毫不怀疑Ta们的诚意,因为以Ta们现在的状态,就是处于做少得多的阶段,所以他们当然希望把这种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会故意隐去自己的经历,把经过痛苦积累得来的经验包装成可以开罐即食的糖水黄桃。

    1、做少得多的“谎言”

    再强调一遍,我说做少得多是个“谎言”,并没有否定那些努力传播这个观点的人的意思,相反,我本人也非常认可“做少得多”这个概念,因为它给我们指出了成功的方向。

    不过,任何概念一定有它的适用边界或者说适用对象,如果不顾适用边界、不分对象拿出来乱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就像大人吃的药不能拿给小孩子吃,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

    “做少得多”就是一个这样的概念。

    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解放军60万吃掉了国民党军80万,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如果深入观察战役细节就会发现,有一些局部战斗在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称为关键的局部战斗。

    关键的局部战斗在战役之中很少,但决定战局走向,这是典型的做少得多。不过,在每一个关键的局部战斗中,解放军一定要集中5~10倍以上的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这究竟是做少还是做多?

    前不久帮罗振宇的“得到”线下大课做PPT的刘哲涛,最开始他的简介真是把我惊到,一个公司部门经理,从2015年开始,花2年时间转型做发布会PPT,人生从此如开挂一般,成为“得到”的PPT定制者。

    想想有多少人,做了十年PPT也未必能够去帮“得到”做PPT啊,而且是高大上的B端发布会PPT。2年时间,聚焦头部领域——发布会PPT,典型的做少得多啊!

    可是你如果看到刘哲涛这2年是如何一部一部拆解那些一线发布会PPT的,你就会知道,这两年里他在发布会PPT这一个细分领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绝对要胜过别的PPT达人在这个领域的投入量许多。比如,他曾经花8个小时去拆解罗振宇的跨年演讲PPT,免费分享到朋友圈,后来被罗振宇转发,成为他公众号第一次爆发点。

    刘哲涛其实在发布会PPT这个特定细分领域做得非常多,不说比一般人,就是比别的PPT制作者也要多得多。

    讲到这里,你也许还是会说,他花2年实现了从部门经理到高端PPT定制者的跨越,总体看还是做少得多啊,即便他这两年付出得比较多,从人生长时间段来看,还是少啊!

    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听了刘哲涛的一次线上分享,他讲了自己工作以来的历程,原来他从2008年开始,就给他们公司的老总做PPT,算一算到现在也快10年了。

    切入发布会PPT是他在PPT领域耕耘了7年后的一次定向选择。

    这前7年的PPT制作经验储备,才是他2年时间突破的前提条件。

    讲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其实“少”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维度上来看起来少,但是如果从时间、精力的绝对投入量来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比如彭小六这样的知识网红在很短的时间爆发式成长,可是他在特定领域的时间、精力绝对付出量一点都不少。彭小六一年进行的线上线下分享、写出的文章,很多人十年也未必能拿下。

    所以,“做少得多”是一个混淆了时间维度和投入绝对量维度的概念,容易产生误导。

    当然,做少得多其实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知道在哪个领域、什么方向去卡位,那是让你的投入产出效益最高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甜蜜区”。

    但是,在没有经历漫长的付出积累之前,谁能有这样的见识和眼界、思想和认知,能够找到那个可以All in的爆发点呢?

    就像刘哲涛如果不是做了多年的PPT,秋叶大叔建议他去专攻发布会PPT,他能hold的住这个建议吗?

    大神和普通人积累量的差距

    大神在积累初期投入量就比普通人大,找到爆发点后更是全力投入,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尽可能多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回报。

    “做少得多”的适用的边界或者说适用对象就是,你已经在某个领域积累的比较深厚了,需要寻找一个爆发点,而且当你找到之后你还能以All in的姿态去投入,从而实现爆发式成长。

    这样在别人眼里你就成为“做少得多”的大神啦!至于究竟做的多还是少,只有你自己知道。

    2、认知提线木偶

    把做少得多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很多人就会希望直奔结果而去。很多高手也希望能够直接把自己的心法传授给别人,让大家可以少走弯路、尽快提升。

    但其实,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就像武侠小说中,高深的武功秘籍一定要配以深厚的内力方能修炼,否则就容易走火入魔。

    让我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在一次大咖分享会上,一位老师把自己如何做少得多的心法倾囊相授。分享中,他提到了很多新概念新词汇,有些是他自己转借其他学科的,其中有个词是“范式”。

    因为读过一点科技哲学,所以我知道“范式”作为库恩提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

    挺复杂的一个概念,库恩用《科学革命的结构》整本书去解释这个概念。而现场很多没有这方面背景知识的小伙伴,就把“范式”简单理解成了模式、形式。

    我突然意识到,当大神们在传播自己心法的时候,他们以为是常识的概念信息,可能受众根本不明白,接收到的是无序的数据噪音。所以,会后与其他小伙伴交流体会的时候,有人就表示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却不知道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如何应用。

    为什么会这样?问题症结在于——知识鸿沟。

    在专家和普通学习者之间,隔着一条知识的鸿沟。知识量的差距产生鸿沟,让处在不同的认知水平的人,看到同一个词汇,大脑中发生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每个人只能立足自己当时当地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去思考问题、做出反应。所以,正视知识鸿沟,做出努力弥补的行动,才有可能逐步提升水平。

    也许是为了买上好价钱,很多训练营、分享会,从来都是把时间短、见效快,掌握一套方法改变某个方面,作为自己的卖点。这其实就利用了大家渴望得到快速提升的心理去忽悠。

    有多少人能在几次线上分享,或者听完线下大课之后,马上去转化为行动的?百中无一。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知识鸿沟摆在那里,回避不了。

    但是,学会说那些词汇、概念、话语很容易的,很多人在听完一些课程之后,开口就是市面当下流行的词语、概念、话语,用着似懂非懂的话术高谈阔论。

    今天当这个知识IP提出一个新名词,Ta们会马上跟进,可能在下一篇文章中就开始熟练地说出来,好像自己与这个词已经无比熟捻。

    明天当另一位大神说出另一个新概念,Ta们又会跟进,穿行在一个又一个新鲜词语和概念的迷宫里,用别人的大脑在思考。

    Ta们的话语可能非常标准,新名词新概念一套一套不重样,但是,动作就像提线木偶一般,精准而没有生气。

    这样的人其实是“认知提线木偶”。Ta们总是在重复着别人的话语,按照规定动作演别人的戏。

    认知提线木偶

    组织社群活动的时候,见过不少年青人,大学还没有毕业,专业的东西未必学得多么扎实,但受很多学习方法、成长心法的影响,对方法论和底层规律特别着迷,谈起方法来头头是道。

    换句话说,其实Ta们是对如何通过走捷径快速到达目标很着迷。

    查理·芒格曾经讲过一个“普朗克的司机”的故事——

    普朗克是1918年的诺贝物理奖获得者。得奖后,他每天受邀到各大学和社交场合介绍他的理论。

    讲了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

    普朗克说:好啊,你想讲,那就你来好了。

    到了慕尼黑,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通。讲得跟普朗克一样,内容非常完整。

    讲完了,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听完问题,司机笑着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讲了这个故事后,查理·芒格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

    许多人,并没有掌握什么知识,而是象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

    但是这种表演,对当事人的成长进步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

    糟糕的是,许多人入戏太深,忘记了自己只是个司机,而不是普朗克。

    提线木偶的动作永远是被人带动着走,不可能有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恰恰是希望成为高效学习者的大忌。

    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骚动了多少年轻人的心。

    说到做少得多,倒是在她这里也有相关的说法。张爱玲从八岁就开始读《红楼梦》,据她自己说: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次的印象都不同。现在再看,只看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的。”

    所谓要一奉十,看起来就是做少得多啊!但是,张爱玲真是做少吗?能把《红楼梦》“每个三四年读一次”,一生读上几十遍的人,做的真的少吗?她一生读书数量惊人,虽无详细统计,但是绝对秒杀绝大多数人。

    认识一位公众号创始人,文笔细腻、笔力深厚,写得一手蕴情感与力量与一体的好文章。据她自己有一次分享说到,小学时写作文,小学语文老师的母亲会和她写同题作文,写完之后和她一起分析文章应该怎么写。练习写景,有回写云,母亲让她用十种不同的颜色描写。就这么一路从小写到大,写成知名女作家。

    “量变产生质变”的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道理。张爱玲并不是因为学会了小说技巧,才成为一代名家。那位公众号女作家也是经过长期的练习才写出一手好文章。

    做少得多中的“少”,是个相对概念。你看到大神们在某些领域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极大的成绩,那一定是他们付出了你没有注意的超常努力。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没来由的。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人,对Ta来说,做少得多和投机取巧是一个意思。

    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说法,读书要经历把厚书读薄、薄书读厚的过程。类比一下,薄书读厚是做少得多,读很少的书就能触类旁通获得丰富的收获,如果没有前面把厚书读薄的过程,恐怕是办不到的。

    要想到达做少得多的效果,你必须在自己希望有所作为的领域进行刻意练习。如果从做少得多的角度来看,这个刻意练习的过程可以分为基础期和拉升期两个阶段。

    没有人可能跳过基础期的积累,直接进入拉升期,大神也不行。

    01、基础期

    在基础期,最核心、最关键就是要建立你所关注的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我这个系列文章反复强调的。

    所有认知的基础都是知识。如果你的知识是碎片化的、虚浮的,你的认知就是虚妄的。这里还要重复一下,知识是能够导致行动的信息。以此观之,赵括、马谡败就败在,他们的并没有建立对于战争真正的行动化知识,所以,他们对于战争的认知是虚妄的。

    拜网络所赐,现在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而不断地给自己大脑填充碎片化的知识,你就越容易产生虚幻的充实感。其实,这些都很难让你在某个领域产生真正的行动力。

    参加过写作训练营的小伙伴可以回想一下,你听了大神写作心法的分享,真的就写出好文章了吗?不读大量的书,不写大量的文,你肯定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

    所以在基础期,不要想太多,唯一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打牢根基,蓄势待发。

    当然,基础时期的投入速度越快越好,投入量越大越好,那会让你更快地来到拉升期。

    02、拉升期

    拉升期是你开始在某个领域崭露头角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找到爆发点。按照下面三步,你可以轻松找到自己的爆发点。

    ①判断筛选。当你在一个领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你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你可以从你专注积累的领域筛选出几个你认为自己高概率能够成功的方向,作为备选项。

    ②求助大神。在一个领域混久了,你一定知道本领域谁比较厉害,肯定也认识几个本领域大神,再不济也知道有哪些大神。努力和Ta们链接,请Ta们给你一些建议。

    ③综合考虑。大神虽然可以给你建议,但做决定的只能是你自己。自己的路只能自己选择。你要结合自己的判断和大神的建议,综合分析,从备选方向中确定自己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向。

    当你在自己长期积累的领域选好爆发点后,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啦,全力以赴去做吧,投入这个阶段你所能投入的最大量的资源,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迅速拉升自己,一骑绝尘超越绝大多数人。

    以上。

    ———End———

    这是河东西知识管理研究系列的第7篇文章,感兴趣的话,欢迎点个赞并持续关注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变革实验室:好文章~
        河东西:@变革实验室 您这个和二志成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里面的方法很像:smile:
        变革实验室:自己之前总结了一个吸星大法(名字很忽悠人),50/50/500法,建立体系的时候,看完这个领域50本最牛逼的人写的书,拜访50个身边能接触到的实战高手,网络上整理500万字的二手资料搜集~
        方法很简单,坚持最难~
        河东西:@变革实验室 谢谢肯定:smile:
      • 2d00125c971d: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可就是不想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总想投机取巧走捷径,一夜暴富,功成名就。
        河东西:@一池荷香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新概念出来收割智商税,不想付出努力的成功渴望就是很多知识网红的最佳用户
      • 浅彻:大神之所以是大神,因为他在初期做出高于普通人N倍的努力,后来大神的道路越走越宽,路上的人也越来越少,那个时候做少得多轻而易举,以为他做的东西都是创新的,史无前例的,很多人渴望而别人想要却得不到的
        河东西:@浅彻 跟着大神成长快,你好幸福:smile:
        浅彻:天天跟在大神身边打杂,时刻都有这种感觉
        河东西:@浅彻 说得很到位:smile:
      • 13b6368c1341:这篇文章是基于那些观点和结论构造出来的?
        13b6368c1341:@河东西 文章阐述的一些看法是如何得出来的?
        河东西:@革命同志 没明白你问题的意思:smile:
      • 第五无敌:河老师,每篇文章都写这么长,看着有点累呢:blush:
        河东西:@第五无敌 写的也好累:joy:

      本文标题:知识管理No.007丨学习成长领域最大的“谎言”,就是做少得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qg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