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秦军的吃货天堂竹桃苑美食汇巢湖文海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作者: 静静的白莲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10:21 被阅读301次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清明节正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是唯一具有节气和节日两重意义的节气。清明节融汇了两个古老的节日,一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因此古人又把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清明也是一年中最天朗气清的时节,春色美丽,最宜人们笑语盈盈地出门踏青去。有诗人为清明这日作诗,“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杨柳依依的柔软,人在秋千上的笑意,还有沉醉春风里的花,都是清明春意盎然的证据。

《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古人对“清明”的解释是——清淡明智。清明借的一丝春风和一缕阳光,不沾染冬的寒和夏的闷,确是让人洁而明。

此时的春最为明朗,而人和动物最为清醒,清眀风过,将春日慵懒一扫而过,春天的朦胧之意也慢慢吹散。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说起清明,都知道那句耳熟能详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到那么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看看气象学家是怎么说的:

因为清明时节东南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往往形成降雨,正如古人云:听风听雨过清明。

冯延巳的清明雨让人不进触景生情,潸然泪下:“穿帘海燕惊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一句惊残好梦无寻处,让我泪目,故人且去了,只能梦中相见,无耐一场清明雨凉醒梦中人。

清明的雨是来衬情的,湿了枝头,湿了梨花,湿了鸟鸣,湿了眼眶。坟前碑文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思念和凄凉,几时能相逢,休说欲断魂,几家枯冢,几人沉重。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清明来历与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晋文公只得残留衣片上的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无奈文公只得将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写三月三盛况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在后期,人们可以常用兰草点水洗身或用柳条沾水点头或沾花瓣的水以祈福之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哀与乐并存,这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展现着在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中,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变化。

而这其实也是一种提醒:享受美好春光,美好生活,因想到逝者,而不至浮躁放浪;在寄托哀思中,又因春光可贵,亦不至于太过沉重,更好前行。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清明节最重要的还是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祭祀的花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探望过世的亲人。他们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迈入清明前,古人常以“开芽第一春”比喻明前茶品,通常以绿茶工艺制成,香气锐利,爽口甘甜,浓度较低,不苦不涩。

明前茶,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

清明茶是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色泽绿翠,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高味醇,奇特优雅,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清明饮茶,天气乍暖还寒晴复雨,外出容易着凉,饮用明前清茶,清润体内肝、脾脏,将体内湿气顺畅排出。而饮茶时,冲泡注意不要过浓,让太多的酚类和碱类物质给身体带来过多的负担。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荡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插柳戴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有辟邪功用。

后世又有“纪年华”之遗俗,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这种习俗的产生原因有三:

一是驱邪避鬼,清明节是三大鬼节之一,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古人认为柳枝有神性,可以辟邪,所以在清明节时就有插柳户上辟邪的习俗。

二是青柳留春。在春花烂漫,春光明媚的清明时节,人们想要青青柳枝挽住美好的青春。明代有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宋代刘克庄《寒食清明二首》中有“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三是迎接燕子。主要意义在于祈求生殖。古书里说,在清明节的时候“插柳枝标于户,以应元鸟(即玄鸟,燕子)”传说简狄吞了玄鸟卵生下商部族的始祖契。春天柳枝泛绿的时候,燕子飞来,所以民俗中有清明节插柳枝的风俗。

放风筝的习俗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采薇,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此时大地回春,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纷纷脱下棉袄,走出居室,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清明节吃蛋的习俗是融合了上巳节吃蛋的习俗,其中蕴含的是生育信仰。古人讲鸡蛋煮熟涂色放在河水中,下游的亲朋去河中捞起鸡蛋吃,据说,如此很快就可以生儿育女了。很明显,我们从中还是能够看到简狄吞卵的影子。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清明三侯

“清明三侯”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大空清而大地明。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三候虹始见。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

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或许,在古人心中,白桐花开的日子稍微迟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时,所以才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日照雨滴而虹生。清明末到谷雨时节,雨量增加,气温上升,空气中的含水量增加,在明朗天气,有虹出现。

古人的清明三候,让人们正确了解和认知了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让人受益匪浅。

清明养生

清明前后养好生,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长寿,一年不生病。《黄帝内经》中写道:"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从立春到清明整60天,其间经过雨水、惊蛰、春分,大地渐暖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

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大家可以到空气清新之处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有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起居“晚睡早起”: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这个时节,应该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

春季是人们容易犯困的季节,适当的睡眠可消除疲劳,对人体健康有益。但如果睡眠时间过长,不仅消除不了疲劳,还会给人体带来许多害处。

饮食忌食“生发”:古人所谓“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乃顺天理”。

相关文章

  • 【彩铅】二十四节气――清明

    文/大脚 二十四节气――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Day32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宋代)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

  • 忆少年时

    作者:李佩璇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除却梨花,唯独让我忆的是...

  • 清明黄金周,你准备好了么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

  • 吴惟信: 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 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 一日一书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 《探秘则核龙潭——果真有龙?》

    《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时逢清明,不经...

  • 梨花风起正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今天是清明节,是中国人三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tx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