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为见习导师和小组教练的视角来观摩M1教练之道的课程,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体验,整个课程下来,我的感悟和体会总结如下:
1. 穿越
形容吴导上课的状态,我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词汇就是“穿越”,是一种在理论、现实、各种案例和各种现场元素之间因为融为一体,从而能够自如贯穿和灵活呈现的一种状态。在用树的结构来讲解企业文化和领导力时,吴导通过现场提问企业家,用现场问答的方式来解析;说明先人后事时,则直接援引个案,全场各种讲解的方式信手拈来,知识、人生阅历、理论和现实完全打通,和一种全然把握和自信的状态,成为我这个培训师小白的奋斗目标。
2. 选人
现场演示的人选,我自己总结下来是一把开启场域的钥匙,也是做培训师的难点之一,因为需要培训师的敏感和迅速的决断力,选对和选错影响的不仅仅是演示的效果,而是关于整个场域的打开和构建。高信任度、高开放度的学员可以帮助打开整个场域,例如在选择现场讲解乔哈里之窗时,吴导选择了之前有过联结,已经建立了一定信任度的知名企业管理层人员,他用其理性和气度感染到了现场的学员,给学员的状态逐渐打开和建立对于课程的信任度做到了良好的开端。
3. 控场
这次也深刻感受了导师控场的重要性,要避免学员和导师同时发声的情况,强调现场一个声音的重要性,导师要根据现场情况和对于时间的管理及时将学员的状态拉回。
4. 现场提问
对于小白来说,现场提问是我之前一直最大的心理挑战,原因是对于提问的内容和方向没有办法预期,而挑战的根源则在于对所讲述内容还没有成竹在胸,所以自信度不够。在现场时,会经常出现有独立见解的学员主动提问,以及也会出现学员对于课程内容有自己的想法和提意,吴导对于如何应对这样的提问给了很犀利的答案,我印象很深刻并牢记在心,那就是学员的问题其实是学员内在心理的投射,所以找到问题的来源比回答问题本身也许更能帮助学员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导师本人来说,也在心理建设上防止了将提问内化为对自身的挑战。
5. 分组的艺术
什么样的学员应该坐在一组?没有学习之前,对于如何分组没什么概念,参与了全程之后,才理解,分组也是很考验功力的一门学问。首先,多元化是一个原则,如果想让学员提升的更充分和学习更多视角,相同公司、相同经历、相似气场的学员应尽量分开;其次,学员对于课程本身的认同感不同,也需要进行搭配,高认同的学员可以帮助提升同组其他学员的认同感。
6. 场域的力量
以前坐在学员位置的时候,是无法感受整个场域的,这次观摩学习的位置,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场域逐渐打开的状态和场域状态对于学员的影响,由于两位导师成功的现场演示、现场提问和学员现场的精彩个案解析,整个场域到了第三天被充分打开,信任度高度提升,学员纷纷打开内心,主动敞开自己的人生故事,有喜悦,也有悲伤,但都很真实和打动人心。
7. 真实的力量
做有温度的导师,是我最需要提升的部分,过往的经历让我习惯于谈事情走脑不走心,心脑分离,所以心脑融合也是我要重点解决的自我议题。是否敢于在公开场合披露自己的故事?揭露自己的脆弱?给到学员一个有血有肉的导师形象?现场的欧阳导师用自己的故事给了完美的诠释,她的勇敢和真实瞬间改变了整个场域的气氛,将导师与学员之间心的距离瞬间消融,提升了整个培训现场的互信度。
8. 主题多样性
教练能够在哪些方面帮助学员?吴导用各种类型的个案现场教练主题给了答案,那就是人生个个个面相。企业管理层,创业期企业和合伙,亲子话题,亲密关系,生命话题,主题的多样性也充分展现了导师的功力和教练的魅力。四个字,实力说话。
9. 深挖事实
现场一个细节印象很深,一个学员分享中提到对自己的一个认知,就是认为自己容易轻易相信别人,然后就没有继续讲下去。吴导很敏锐的发现并做了区分,并让学员在适当的时机进一步披露了这背后的故事,学员本人因为披露而变得更真实、更立体、也更轻松。
10. 点睛之笔
导师在现场对于个案平衡论的诠释,一下子将学员对于平衡论的认知从术深入到了道,提升了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成为现场的点睛之笔。所以培训内容能否被复制?当然,如果只是知识,除了培训,也许通过其他任何学习的形式都可以,但是培训的高度和深度是由导师的功力来展现,其内在的积累无法复制的,而每一场的点睛之笔也是无法复制的。学员变了,场域变了,整个状态变了,流动的意识和潜意识变了,现场呈现的内容也变了,修炼内在的底蕴和功力,才是导师的根本。
如果让我提炼这次M1观摩的关键词,我想给全场的关键词是真实,而给我自己的关键词是温度。
当我坐在小组中间时,我对同组的学习教练做了承诺一起去合作,突然我带上了伙伴和学姐的帽子,带来的直观感受是学员对于得到学长支持的预期,我突然感受到了一份责任,这也许就是在团体中影响他人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