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许多念头,各个念头不相干,不牵扯,又都清晰可辨,一个都不能忽视,它们全部争先恐后的要求我正视,我迷乱了,该如何处理这些杂乱的念头呢?想了良久,于是有了这篇文章,它不是鸡汤,是维持生命的水。
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很迷茫,对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感到不确定,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我,让我非常难受,我几乎陷入它的圈套,开始怀疑现在的生活,现在所坚持的,所做的,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相信的东西,这一切让整个早晨变的十分艰难。一个声音对我说:停下,转弯吧!另一个声音说:坚持,走下去!谁能告诉我该听哪一个?这种状态下的我是脆弱的、拖沓的、毫无斗志的,但我需要这个状态,因为就在某一瞬间,我突然机灵一动的明白:之所以快三十了还在迷茫,是因为开始的太晚,努力的太少,坚持的太短。
年少的时候读的书太少,这些书特指课堂上所谓“无用的书”,我只能责怪自己读书太少,因为行万里路几乎很少有机会,但读万卷书却唾手可得。读书,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最佳捷径,如果没有这点认识,或许我连那点机灵一动也不会有。青春年少,不但有纯洁的友谊,有青涩的爱情,更该有万卷的好书,若再有一对佩奇那样的父母,就再圆满不过了。书,就是所谓巨人的肩膀,它时时都在眼前,就看自己愿不愿意站上去。我承认自己傻,承认浪费了许多青春时光,承认无知无畏,承认自己渺小无足轻重;但我不再认为自己笨,不再轻易的荒废时间,不会任凭无知肆意横行,不再极度自卑或自恋,我并没有变的多好,但起码心里清晰明了。
快三十的年纪还迷茫,因为坚持的太晚,但任何事情,从现在开始,都是最早的补救,我对自己说。
看公众号久了,会不知不觉筛选掉一批不太优质的号,最后留下的就是“人民日报”“每日经济新闻”“格上理财”等各种具有利用价值的号,平时我十分不喜欢看鸡汤文,尤其是某些题目魔幻化的文章,但对于人民日报每晚的夜读文章,我却很喜欢,每次只讲一个故事,只说一个道理,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没有鄙视谁不努力,更没有夸赞谁多厉害,全是娓娓道来的劝导,就像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妈妈,在冬日的炉火边教导她年轻的孩子一般,我喜欢那种平和的语气、那清淡的氛围,从没有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咬牙切齿。
我也不喜欢那种想一次把毕生所学全部倾倒出来的急功近利,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好了。
近一年来,我突然体会到被人照顾的珍贵,或许因为自己变成了照顾别人的人。早晨起来,桌上摆着做好的早餐,晚上回来,床上堆着洗好收好的衣服,那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从前,这一切好似理所当然,饿了有人做饭吃,渴了有人递水喝,没钱了有人给钱花,生病了有人买药来,从未觉得多么幸福。现在早已没了这待遇,却因为一堆洗好晾干的衣服,一桌碗做好等在桌上的早餐而感动,这是为什么呢?
过了被人照顾的时光,变成照顾别人的人,若还有人能在身边为你做些暖心的事,哪有人能不万份感激呢?但那些至始至终被照顾的人,是没有这些感觉的。
近日里,2岁的孩子常常因为不如意而大声哭泣,久久停不下来,刚开始,我总以为他哪里不舒服,让着他依着他。可那一会儿过去了,又完全恢复了阳光男孩儿的本质,嬉笑怒骂一样不少。连日下来,我慢慢的醒悟,孩子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会用哭闹来逼迫大人,会用撒泼耍赖表达情绪了。每次他爸爸都很生气,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是好孩子,我总是立即阻止他。
2岁的孩子,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他哭闹耍赖,并不是有意使坏,而是用他认为有效的方法达成自己的目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善意的坚持,不能做的绝不妥协,温柔的坚持,但不能给孩子贴上不听话、坏的标签。时间长了,他发现撒泼耍赖不管用,就会渐渐有所改变,这时候父母再引导他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告诉他,不是每一个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因为种种原因。
这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需要父母不焦不躁、坚持不懈,用平和温柔的心,去安抚孩子焦躁奔溃的情绪,这很重要,它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零零散散的东西,一次不便说的太多,就到此为止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