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或许正是因为红黄蓝事件席卷各大网站,《嘉年华》的上映也得到了不少关注,可惜影院排片很少,我看《嘉年华》的时候已是上映的第二天了。
故事并不复杂,却是意外地真实,虽然在我看来影片中疑点重重,结局也带了些浪漫色彩,但其强烈的现实性让它仍不失为一部令人深思的好电影。
影片中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小文和她的同学被高官性侵后,两方父母焦急奔走,企图用法律手段给这件事一个公正的结局。
突然有一天,小新父母拿着一叠钱给小文爸爸,说道,要不我们就放弃告吧。小文爸爸当然是震惊的,但是听完了理由却沉默了。
小新父母说,这些钱是那个高官给的,他还承诺,若是放弃告他,他将承担两个孩子所有的学杂费用,并且保证是名校。告了有什么用呢,那个高官最多坐几年牢,出狱后仍然呼风唤雨,而我们呢,没得到一点好处,对孩子也不好,反而得罪了权贵。
这段话深深地刻在了我脑子里,以至于出了电影院我仍在深思,哪怕是看完电影的几天后,依旧耿耿于怀。
图片来自网络2.
我问了很多人对于这段话有什么看法,舍友表示不理解怎么有这样的父母,一点都没有为孩子考虑。
其实真的没有为孩子考虑吗?父母或许是考虑到了孩子的名声才不愿意把此事宣扬,况且高官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这对一个家境一般的普通家庭来说,诱惑巨大。另外,在权贵面前,法律维护正义实在太难了,否则怎么会有影片后面的医院修改鉴定结果呢?
好在小文的爸爸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他选择了继续告下去,不惜花费一切代价,哪怕真相一次次被磨灭,也选择了坚持到底。
看完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心疼孩子,在事件中最受伤的肯定是孩子,若是让孩子们知道她们以后的上的名校完全是因为之前的伤害所换来,这是多么可怕的二次伤害!
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自己创造给孩子,通过这种方式给孩子,太残酷!
图片来自网络3.
这一场景又让我想到了之前的“雷洋案”,最后他的家人也放弃了继续打官司,据说他们得到了2000万人民币和北京的一套房子。
这一行为无疑是让之前为之发声的网友们失望的,但失望之余又可以理解,毕竟他们一家人还要在北京生活的啊,那个让无数人趋之若鹜大都市,现在这个城市又在地毯式清理出租公寓了,或许只有生活在那儿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生活在北京的辛酸。
继续告下去又能得到什么的?花费太多精力不说,时间上又是遥遥无期,倒不如顾及了眼前的生活,怎敢用现有的触手可及的利益去赌一个不知道有没有结果的未来呢?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你现有的一切是因为家人的离奇死亡换来的,真的能心安理得的拥有吗?死者的在天之灵真的能安息吗?
社会上之前一直坚持为此事发声的人们又会怎么想?碰到同样的事情,先例在前,其他人又会作何抉择呢?
红黄蓝事件愈演愈烈的过程中据说一些家长已经开始接受和解,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权干涉,但真想问一句这样的方式真的对孩子好吗?
江歌妈妈在遥遥无望中执拗的选择了坚持到底,电影《以女儿之名》中的父亲痛失爱女,为了替女儿找回公道,一场战役整整打了30年。
前路崎岖,披荆斩棘,他们不曾后悔。
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这是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的碑文:
在德国,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现在事情发生了,所有人都会愤慨,会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但人们看惯了当当事人唯唯诺诺、选择退缩之后呢?类似的时间再临,又有谁肯站出来发声?
我几乎可以预见那时网友们的评论:“省省吧,大家都该干嘛干嘛去,这件事最后肯定又是何解!不了了之!”
若你是当事人,你会作何感想?
我想谁都不愿看到这么一天。
或许现在我们身处黑暗,但是黑暗中我们仍然能看到零星的火光,或许它分散到难以找全,或许它微弱到难以取暖,但总有一天,正义的光芒聚合,它会强大到照亮我们所有人。
熬过了漫长了黎明前夜,那一天,值得我们所有人等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