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清第一才子”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一代伟人、诗人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那为什么高启会被太祖朱元璋腰斩了呢?应该有这么几件事遭到朱元璋的忌恨,到了非杀他不可的地步。
明洪武元年(1368),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到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但高启为人孤高耿直,他厌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禄。所以,在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时,他固辞不受,被赐金也放还。高启重返他的隐居地吴淞江畔的青丘,以教书治田自给。
朱元璋觉得高启不肯接受户部右侍郎一职,赏金也被退还,是不给皇帝面子。
再有就是高启的诗作惹的祸。他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的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来是一首针对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与明朝宫闱没一点关系,可朱元璋偏偏抓住不放,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于是记恨在心。
还有一首《青丘子歌》“不闻龙虎苦战斗”的诗句,又遭到了朱元璋的强烈厌恶。因为高启写这首诗之时,正是朱元璋率军与元军、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在“苦战、苦斗”之际。在朱元璋看来,高启作为诗人不来呐喊助威倒也罢了,竟然表示不闻不问。而且,高启的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这不正是朱元璋最忌恨的吗?
据说,最终把高启送上刑场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洪武七年(1374年),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新建苏州治所,盖房子上大梁时,要举办隆重的仪式。
别说在古代,就是现在,特别是农村,这个仪式也是非常讲究的,摆放祭品,燃放鞭炮,是最起码的要求。苏州知府的治所建房上大梁,请高启这位资深文人挥墨献宝写上梁文,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却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
一是因为知府治所选在了张士诚宫殿遗址,而张士诚正是朱元璋当年的死对头。二是因为高启写得那篇《上梁文》有“龙蟠虎踞”的字样,这也犯了朱元璋大忌。
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当然是大逆不道,这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啊!
据《明史•高启本传》记载:“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之未发也。”也就是说,《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启被杀的导火线,而真正的祸根其实早就已经埋下了。朱元璋以此为由迫害文人,很明显是在“秋后算帐”。
这位洪武帝除了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痛下杀手外,还特别热衷于消灭文人。 “明初四杰”另外三人无一幸免地被朱元璋迫害致死:杨基遭谗言被罚作苦工,最后死在工所(监狱)。张羽因事连坐,在流放途中被绑起来扔江里喂了鱼。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迫害致死。而高启则被活活的腰斩成八段,死得最惨。
据有关史料记载,高启被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去监斩的,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的“惨”字,表达了对眼前这个嗜杀成瘾的农民皇帝的强烈蔑视。
这不仅是高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