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文、图 / 网风
不知为何?闲读《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的张九龄传时,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就会跳出另一个人来,这个人就是大清朝晚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一位强势发动虎门禁烟令列强为之震颤的诗人,一个被后人誉为大清朝晚期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或许是因为张九龄和林则徐都是划时代的人物,并且他们都很有气节,而且又都能写诗,最关键还能够准确预测家国天下未来走向的缘故吧!林则徐被罢官之后,因为大清皇权的软弱和腐败,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掀起了刮分中国的狂潮,人民堕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和林则徐被罢官之后相同,守正嫉邪、刚直敢言的张九龄因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牛仙客为相结果自己被罢去了宰相之职。随着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宰相的离去,那个被张九龄断定“狼子野心,面有逆相”的肥胖症患者安禄山果然引发了“安史之乱”。“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诚哉是言。大唐从此一蹶不振,人民在接连的战乱中痛不欲生。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广东省在唐代以前是边远蛮荒之地,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很被当时的中原人看不起,偶尔蹦哒出诸如南越王赵佗、六祖惠能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出生地也不在广东,一开始都属暂住人囗。好在记录是用来打破的!盛唐之时出了个张九龄,这位风度翩翩的岭南第一位状元宰相,无疑让广东人为之欢呼为之振奋。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新唐书》和《旧唐书》均记载其“幼聪敏、善属文”,并于13岁时向相当于现在大广东区划的省委书记王方庆上书言事,王方庆读的张九龄的信,连声喊叹:“此子必能致远”。等到贤相张悦谪贬到岭南时,对张九龄也是“一见厚遇之”。高、富、帅之外,还十分有才,又走正道,真是羨煞人也。纵观张九龄一生,愈发觉得他耿直温雅,风度过人,即使在被罢去宰相一职之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每次都要询问举荐人:“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同时还是唐时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为官期间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盛世的延续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更是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了深远的人生慨叹,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从1300多年后的今天回望,张九龄也无愧“岭南第一人”之称。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24184/67c60ee24e0d0ce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24184/6ccd7ddf9c710900.jpg)
和张说的诗歌重在讴歌拥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不同,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挤被罢去宰相之职后,这种态度尤其鲜明。“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会政治,追求经国大业和不朽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超越现实,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这种进退自如的生活追求,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这其中既有主动设计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也有被动适应世态炎凉的通透。在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这两条道路上,张九龄称得上欲取予求。
千人之诺诺,未若一士之锷锷。张九龄初见安禄山的时便有谔谔之言。起因是主将张守珪指派安禄山为副将率兵讨伐少数民族失败,安禄山被押解至京师听候发落,张九龄当即上奏:“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这话说得够绝吧?可惜,唐玄宗不但听不去,还在日后愈发重用安禄山。张九龄只好又私下里与裴光庭说“乱幽圳者,此胡雏也”。一个死胖子,跳舞能有多好看?不知道唐玄宗咋如此发痴。
张九龄安然离世之后,安禄山果真叛乱,唐玄宗被逼仓皇逃入四川。这时,他终于又想起了张九龄的劝告,痛哭之余,写下“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日卜相孰如之”,并派遣使者到曲江祭奠故人。我去,“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这又有个鸟用?
唐时,满朝文武百官上朝都要手拿一块象牙做的笏板,把想说的话提前列个提纲在上面,在朝堂上方便“照本宣科”,将笏板往腰里一别,和乡野村夫一般粗俗。张九龄觉得这样很不美观,他别出心裁,给笏板设计了一个精致的袋子,每次上朝,就把袋子挂在腰间。于是其他官员也纷纷效仿张九龄,用袋子把笏板装起来,这一创新为整个大唐的朝堂文雅增色不少,新旧唐书都予以载入,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美谈。
张九龄曾力阻武惠妃陷害太子,仗义直言不避风险,也曾感感张悦的知遇之恩,但并是不一味地攀随附合取张悦,当张悦动用公权想行私事之时,张九龄更是发出了掷地有声的感叹:“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之”。即使放在1300多年后今天的官场之中,又有几人敢于发出这类锷锷之言呢?
且不说张九龄的人品和官品了吧,借此谈淡张九龄的诗品何如?《唐诗三百首》的开卷之作不是随意摆放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首《感遇之一》可是人家状元宰相刚刚罢相之后所作的呢!且以物喜,不以己悲,气高而不怒,自修见风流,这种对自身人格的高度自信自赏,岂是俗人所能抵达的吗?
再读《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你仔细读读,闭上眼冥想片刻,这诗文的意境多幽静秀丽!情感多么真挚!仅此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立刻生出人同此心,情美此理的共鸣来,也让人不禁联想到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名篇来。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与这室内盛开的山茶花相依而立,遥望高楼之外的太空,忽然想,能够穿越回大唐朝或是大宋朝的岭南该多好!如果能遇上张九龄或是苏东坡该多好!
有荔枝可啖,有明月可共,有君子可处……
畅然!
2019.1.12午后以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24184/f19be33f94fcc12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