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儿钱瑗去世5年,丈夫钱钟书去世4年后,92岁的杨绛用平实拙朴的笔触记录下起三人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最早知道先生是她翻译的那句风靡网络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顿觉,这位女先生真是通透豁达。
怀着浓浓的好奇心去看了《我们仨》,没想到这对大名鼎鼎的学者,他们的家庭生活居然是如此的简单、朴素却又如此萌萌哒。
印象深刻有三:
一、最美好的家庭关系,是一家人如此般融为一体。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绝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有时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真舒服。”有时他们引据经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来,他们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噢!”」
一家人亦师亦友,亦姐亦弟,这是我看过的关于家庭关系最美好的描述。
二、人呐,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有了所爱,就有了盔甲。
他们仨,对学问真是满满的热爱,沉浸其中,自得其乐,家外面的浮华名利,熙熙攘攘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笃定从容地活在三人的小世界里。书中,先生讲了从他们夫妇年轻时留学英法到暮年分开,大多的篇幅都是围绕他们做学问为主线,正如先生所言「我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https://img.haomeiwen.com/i3390063/413ab206a95c9d68.jpg)
三、一个特别喜欢的好玩场景。
杨绛生钱瑗坐月子时,钟书一人在家,“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又把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然后,钟书把门轴弄坏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当时看到这个情节,一边笑一边忍不住脑补钱钟书先生做错事一脸无措弱弱地和妻子汇报的样子,还有当妻子说可以修好时一脸的相信,一定是如释重负像个孩子一样的表情。一是觉得钱先生好萌啊,二是觉得杨先生好帅呀,三是顿感真是相濡以沫的暖呐。
年纪越大,越喜欢看平实的故事,琐碎的小美好,也许是愈加发现,真实的生活着实琐碎与平淡。这本书平实地记录了真实的琐碎,可是因为是他们仨,这些琐碎竟然可爱起来,看得我好生踏实和欢喜。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3390063/939b41ab43d99d07.png)
PS:好想看二位先生恋爱时的故事(八卦脸)
网友评论
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下,不到200页,欢迎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