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而“赢得”孩子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
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当孩子觉得你理解他的观点时,他就会受到鼓舞。
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这并不是表示你认同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 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
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
——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
——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告诉孩子怎么做(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则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
——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会人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行为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
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看法比事实重要。行为取决于他所相信的事实,而不在于真正的事实。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他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它是指一个人真正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作出贡献。
如果你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坚持14或21天,到时候你的抑郁就会消失。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样会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
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然后,他们才能为帮助他人做好准备,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到自己特别能干。
分担任务会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教给孩子们人生技能,并且让孩子体验到社会责任感。
6.平等
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而是指所有的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
大多数成年人都能够接受孩子们和大人具有同等的价值。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都不完美,要有勇气面对我们的“不完美”。
矫正错误的三个R:
a.承认——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
b.和好——我向你道歉。
c.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当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
当孩子们有承担责任的榜样时,他们就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承担责任。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这样,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当大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孩子也会随之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