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下午,儿子玩耍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给我讲到:“我今天碰见了一个特别特别可怜的老爷爷,跪在街上要饭,可惜,我没带钱。”
“你不是平时都带钱的吗?”我问道,因为他的口袋里一般不会缺个三块五块的。
他看我这样问就有些惭愧地说:“今天不是换洗衣服了吗?又是周末,我就出去没带钱,我看老爷爷可怜,我就问同学,他有钱吗?结果你猜他怎么说?”
此时儿子脸上有些愤愤不平。我问:“他怎么说了?”
“我看到他拿着几元钱,就说,你给那个老爷爷一块钱吧,行不行?可他说,我才不给呢,我还要买好吃的呢。我就觉得他太小气了!”
我看他的确是很在意这件事,我就宽慰他说:“大头,你要记得,帮助别人是要靠自愿的,你的同学不想给那个老爷爷钱,那是他的自由,你不必生气,这次你没有带钱,以后还可以去帮助他们啊。”
儿子还是有些不情愿,他讲:“也就让他给一块钱么,那个老爷爷比我们可怜多了。”
我摸了摸他的头说:“世界上可怜的人太多了,只要你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去帮助他们,这是好事,但是不能强求,你要记住,只有自己有能力了,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帮助别人不是吗?”
儿子听我这样讲,点了点头。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妇孺皆知的一句话,而小儿的心灵就似一张洁白的纸张,在上面图画什么,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需要慎重地为孩子添上关键的一笔。
行善可以带个孩子们满足感和快乐感,拥有了善良的心,他就会懂得去感恩、懂得去互助、懂得去关爱、懂得去欣赏、懂得去珍惜……
2
记得前年初冬,寒风凛冽,路上的人们行色匆匆,阳光早已躲在了厚重的云层下。繁华路段跪着一位身着白色羽绒服的小女孩,她的脸蛋已冻得是红里透青,她背着书包,极力地垂着头,膝盖前用小石子压着一张纸,纸上写的大意就是没钱吃饭了,需要十元钱,我和儿子老公经过时,儿子的脚步就慢了下来,他不停地看着那个女孩子,我也不动声色,看儿子怎么办?儿子立即蹭到我跟前,搀住了我的胳膊拽着我说:“妈妈,你看那个姐姐好可怜,没有钱吃饭?”
“那你说,怎么办呢?我们请她吃顿饭吗?”我望了他一眼,问他。
儿子说:“妈妈,你就给我几块钱,行不行啊?”他说着话已经把自己口袋里的几块钱掏出来捏在了手中。他爸爸看到后,就掏出了十元钱给了他,他拿着钱,快速跑去给了那个小女孩。小姑娘双手接过钱,口中嗫喏着低语一声谢谢,然后垂着头继续跪着。
我看到,善良的人还是很多的,不时路过扔下几元钱。儿子虽然跟着我们向前走去,但他时不时地转身去看那个小姑娘。
这样回头看了数次后,他就问我:“妈妈,那个姐姐有那么多的十元了,怎么还跪着不去吃饭啊?”我也回头看了看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小姑娘,便有些五味杂陈涌入心中,我告诉他:“也许,她需要的并不是十元钱,也许她只是在假扮上学的孩子,也许她还有什么难言之隐吧,她大冬天的跪在那里一定是有难处的,要不,这么冷,谁想无缘故的去受这个罪呢?你会吗?”儿子似懂非懂地又回头看了看跪着的小姑娘,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我没有渊博的知识,给儿子讲不出深奥的道理,但我认为,一个人出生后首先要学会做人。拥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品质,我想对他的现在还是未来,不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是会有所帮助的,做一个善良之人,也许和成功无关,但一定会和幸福快乐有关。
3
儿子在上二年级的时候,我曾通过一个民间组织,资助青海玉树县的两个藏族孩子,当时的想法是,让儿子和贫困山区的孩子结成互助对子,然后让儿子去感受一种苦难,珍惜自己的生活,当时的想法也是有些自私吧。
朋友发来很多孩子的简历,多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境是那种你根本无法想象的贫寒。还有部分照片,其中很多孩子在雪地里衣不蔽体,穿着没有脚趾和后跟的烂鞋子,背着洗衣粉袋做书包,住的是千疮百孔的毡房,烧着牛粪,脸蛋手脚冻得红紫溃烂,这些照片在震撼了我的同时,也感染了孩子。
当时孩子小,我就问他:“大头,你知道,为什么让你看这些照片吗?”
他当然是不懂了,摇摇头,看着我。
“这些孩子有些没有爸爸,有些没有妈妈,还有些没有爸爸妈妈,他们没有衣服穿,吃不到饭,你看,书包就是洗衣粉袋,你见过这样可怜的孩子吗?”
儿子当时只是看着电脑上的照片直摇头。
我说:“我想以后拿出你吃零食、买玩具的一半钱来,给这些小朋友买衣服买书包好吗?以后等你会写信了,就和他们写信,而且我们有机会的时候还可以去看他们,也可以接他们来我家和你玩,你说行吗?”
儿子当时立即就应允了,他给我说:“妈妈,你找一个和我一同岁的男孩子吧,我不想和比我小的孩子玩。”
尽管他脑海里还是和他一起玩的想法,但是毕竟我们达到了共识。我就和他把传过来的资料,照片经过一番斟酌后,和他共同选择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基本和儿子年龄相当。
资助了短短的两年多,结果却不尽然,在资助的当中,发生了些故事。给那俩个孩子寄去的衣物用品,在寄出去一年后,因为没有收件人而被退回,留下的电话也无法接通。
后来组织筹款运送物资的朋友来电话告诉我说,给孩子们的资助款,当时的确是发给了孩子,还拍了照片,也传给了我们,但是资助者一走捐款就被学校收走了。
再有,因为那个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那些物资在带往可可西里运送到雪域高原上,不知道要克服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才能到达目的地。
而那些孩子们会当场以旧换新,半成新的物品顺手就给扔掉了,因为他们穿的用的都是外界好心人捐助的,因为得来容易,不懂得珍惜。
而后,青海玉树的地震发生后,我们几经联系,没有结果,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这个半路流产的资助活动,尽管倍感遗憾,但也使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有些事情无缘去做,那就随遇而安吧。
4
三年前,我带着孩子转学到这个城市。有一天,儿子回来说:“妈妈,我把小姨给我买的一个小玩具,送给我班的一个同学了。”
我知道那是他小姨从外地专门给他带来的玩具,爱不释手,睡觉都在手里握着。
“你不是最喜欢那些玩具吗?你怎么就舍得送同学了呢?”
“因为他也喜欢我的那些玩具,而且他的妈妈早就死了,他没有人买玩具,我就送给他了呀!”
听到此话,我的心释然了,孩子既然能够把最心爱的玩具拱手让人,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善意呢?
我又不失时机地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我说:“大头,你做的不错,你送给了他玩具,你这是在帮助他,知道吗?因为他学习不好,家庭不好,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他就缺乏了友谊,而你,给了他友爱,他就感受到了温暖,帮助别人不一定要在金钱上,以后你不但要和他玩,还要帮助他上进,带动他好好学习……”
儿子看到我没有反对他送了玩具,而且还夸赞他做得好,他很开心。后来,他不但和这个孩子成了好朋友,还常带他来家玩耍,吃饭,感受着我的一份少少的母爱。
在潜移默化中,儿子渐渐长大,他在平时的生活中乐于助人,性格开朗。不论是为西南大旱捐款,还是帮助困难的同学,他都是义不容辞的带头去做。
“百善孝为先”,他在家同样尊老爱幼,关心体贴家人。我想,这一切的一切也许就是这个“善”字在发酵,传递出的力量吧。
一个人良好品质基础的奠定,在儿时这个阶段是很关键的,我知道这个社会已经变得很复杂很恐怖,但是每一个人都去做善良的人,这个社会是不是就会有所改观呢?
2012年6月14日/流沙轻语(牧尘)
(后记:此文是和孩子相处的小学阶段所留存的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