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21天养成一个习惯。各种内卷逼得我们对习惯的探讨和践行从未停止。作者另辟蹊径,用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这个话题,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出,从哲思的角度重新定义习惯,让我们看见习惯养成背后的人性和行为动机。文章贴近生活,有理有据,值得推荐。
前天发了一篇《一个不爱跑步的人要如何才能坚持?》的更文,介绍自己是如何科学设计、坚持跑步实现每天5公里的目标的,然后几个朋友对习惯这个话题展开了有趣的探讨。
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
让跑步成为一种习惯。
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我在思考,这真的可以成为一种习惯吗?到底什么是习惯?
有人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请把你的双手交叉,然后看是左手拇指还是右手拇指在上?
尝试调换一下,看看有没有不舒适的感觉?
然后去问问身边的朋友,看看有没有跟你不一样的人?
问问他们有没有不舒适。
这就是习惯。
我似乎明白了。
习惯是一种你做了却全然不自知的状态,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权衡。
就像我们走路不需要考虑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就像我们早起刷牙一样。
就像我们拿起手机就下意识点开微信或者抖音或者简书。
就像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们说谢谢,给别人带来麻烦我们说对不起一样。
就像有的人总是满脸笑容,有的人却总是在抱怨。
这些都是习惯。
成功学天天说: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
很多次我都在怀疑,这是怎样的心灵鸡汤?
不喜欢上学的小孩子,坚持读完9年义务教育,也仍然没有养成喜欢上学的习惯。
天天发朋友圈的人也不过是为了打造完美的人设,天天跑步的人也不过就是为了完成减肥30斤的新年flag。
这真的是习惯吗?这只是一种伪装成习惯的假象。
只要有一天这个习惯后面的动机不存在了,这样的习惯分分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伪命题。
有朋友问,你为什么总是笑嘻嘻的,我愣了一下,说,可能是习惯了吧。
有朋友问,你为什么能总那么精力充沛,我脱口而出,习惯了吧。

既然习惯是一种不自知的状态,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不好的习惯或者养成好的习惯呢?
当然可以,习惯的养成往往是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但环境并不能直接影响人。
人性的懒惰、贪婪、恐惧、嫉妒,人性的善良、本真、爱,才是促成习惯养成的背后动机。
我一向认为自律是反人性的,所以每次听到人大肆主张:坚持、忍耐、延迟满足时,总是会有一些备受压抑。很多成功学很难被证实或证伪,我只想说我们明明可以不要那么痛苦地活着,人生如此有趣。
小朋友不喜欢上学可能是有一次上课被老师点名批评了,或者被同学嘲笑了。那么是不是一次奖励就可以让小朋友重新喜欢课堂,1次不行就2次?
大朋友冬天赖床可能是逃避寒冷?那么开着空调是不是就可以让自己早起,抑或是找到一个和心爱的人约会类似的理由就可以克服?
成年人不爱学习可能是工作太忙,学习无用?那么如果学习可以帮助工作高效完成,是不是学习会变得有趣又有用?
谁说跑步都是为了减肥?flag立了就倒,只是一个笑话,让我们趴下了就不想站起来。如果跑步就是只为了跑步呢?减肥有很多途径,如果能看得清每天卡路里进进出出的路径,体重就可以任由你控制。
总有一个动机,能让你养成好的习惯,也总有一个办法,能让你克服不好的习惯。
优秀,本身就是一种习惯。别为难自己,活着,快乐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