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彌先生这幅《三娘教子》作品是取材于戏剧的,意在从中“看见了父亲教育我的影子”。
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生重大问题,更是当代社会人生的“沉重之事”——为人父母者,最在教育子女上千方百计,千辛万苦。
恒言曰:“妇人弱也,为母则强。”鲁迅先生曾言:“孺子弱也,失母则强。”社会学有一个研究发现:母亲决定子女智力,父亲影响子女职业人生选择。如此等等,都为我们思考和抉择家庭教育的作为提供了多种参鉴,各有其益处。
知彌先生《三娘教子》的画作,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至少有一个鲜明的启示:从我国古典教育资源中开掘出有益于今天家庭教育的价值。
我国古典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可谓经籍无数。现今最时尚的可谓《弟子规》了。但我的观点则是,此者似乎肤浅、皮毛了,最具“根性”与“终生价值”的当为《礼记》中的《学记》和《儒行》两者,自幼读思到终老都可时时受用无穷。我所以这样讲,是在于自己于中年时反省自身一生教育得失时熟读精思了这两个篇章,认为是家庭教育和个人自我修养的“大纲式法宝”。
《学记》作为教育论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专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实际实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常言”即出于此篇。“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硬道理也出自此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明了“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这最是击中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善问”的最大弊害。如是等等,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早知早悟,何愁不能早成功?读对了书,最为教育以成人的旨要所在。
《儒行》作为《礼记》中的重要篇目,通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多层面立体化地描述了真正的儒者是怎样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则是典范的人生样式。“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这就是儒者的自立精神;“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这就是儒者的刚强坚毅精神;“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这就是儒者的举贤荐能风格。如此多样态的昂扬正气风范,不是给人以人生样态的丰富教养?
人生一世,要在学问为人。而我以为,《学记》《儒行》给人教益者最是丰富深刻而博大。当然,也取决于个人于人生途程中是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读思而应用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