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原本以为,讲写作技巧、讲文学理论的文章都比较枯燥。但是刘庆邦的《细节之美》,却令人读得有滋有味。整篇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晰,例证的生活气息浓郁,浅显易懂,还兼顾有趣的阅读体验。
不论是读小说,还是写小说,它整个的过程都是审美历练。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追求美的过程,在其中去发现美、领悟美、表达美,创造美、享受美。
小说的美有多少种呢?刘庆邦总结:有情感之美、自然之美、细节之美、语言之美、思想之美,还有劳动之美、悲痛之美、忧郁之美等等,有这么多美的范畴,需要我们来追寻。
如果情节是大树的骨骼,细节就是满树开出的美丽的花朵。情节是因,是果,是此岸到彼岸。细节就是从因到果的过程,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茶道、香道这样的生活实践,因为细节而被赋予艺术氛围。缺乏细节描写的文字,空洞无味,毫无语言之美,很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细节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经常听老师说:这篇文章完全没有细节描写,全是叙述,很难读下去呀……对于我等屡教不改的笨学生,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可见细节缺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编辑老师们工作的辛苦程度。
我看到,刘庆邦老师不但把注重细节的写作理念付诸于小说创作中,甚至连《细节之美》这样谈写作技巧的工具文,他也完美地融合了讲究细节的审美意识。
对工作中的细节、生活中的细节、小说中的细节,决定了人与人的区别。细节决定成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鲜明突出地树立起来,细节很重要。办公桌面上的摆设、开大会时纳鞋底子的一干妇女,此与彼的不同,完全就靠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异质性。读者就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行为习惯等等细节,判断出他们的政治地位不同、身份的不同、脾气性格不同。细节就是这么重要!
细节怎么来呢?刘庆邦总结来源有四个方面:
第一细节是从回忆中来。作家要多走多看,丰富自己的经历和阅历,这样我们的记忆力才能有库存,才有可挖掘的东西。没有可回忆的东西,写作至少是不丰富的、不厚重的。
第二,细节是从观察中来。其实我们在以前的观察,好多是无意识的观察,或者说是不自觉的观察,一旦我们想写作就变成了有意识的观察,自觉的观察。保持一颗好奇心,用心来观察,而不仅仅是眼睛。
第三,细节是听来的。有时候偶尔听一耳朵,听到一个细节,这个细节激发了我们,就可以变成一个小说。听之前一定要有小说意识、细节意识,听来的话才是有用的,有效的。如果不是这样,你听得再多,是无效的。
第四,细节是从想象中来的。想象力是一个作家的基本能力,是小说创作的生产力。老子说:信言不美。想象力是美妙的调味剂。
学习到这里,我顿时觉得自己经历太简单,观察太粗疏,没有细节意识,甚至想象力也是贫乏的。初中时改写美猴王那种天马行空的灵光乍现的状态好像再也没有出现过。
但是,小说意识、细节意识还是可以培养的。当某个情节没有写得很充分的时候,就一定要坚持调动自己的全部想象,让全部的感官来参与自己的想象。你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等,这时候思路打开了,灵感的火花出现了。你的想象力,既要向物质世界探索,也要向精神世界延展。
有了细节意识,调动了全部想象力和感官收集好的素材,下一步如何提炼才能不浪费这些资源呢?
重点之一是把细节心灵化。人心可以比天地还要宽,人心也可以比纳米还要细。这宽窄之中,就是我们写作者想象力驰骋的天地。写小说的过程就是寻找世界投射在我们内心的倒影的过程,也是寻找自己心灵的过程。
重点之二是把细节诗意化。诗意是现实和想象力的升华,是无形而有质的意韵,是万事万物中蕴藏的哲学与美,也是我们写作和生活永远追求的理想境界。
王安忆的小说,一个细节能写好几页,是一个擅长挖掘细节的作家。我要多去看看她的作品,看看她如何把单薄的素材,用想象力和感官的弹弓,像弹棉花一样把细节弹得丰厚而绵长。
毕飞宇的小说,细节中富于诗意,一景一物,一动一静都被他诗化的语言绘染出情感饱满的画图。
那些优秀的作家,或许既要有一颗入世的心,沉浸式地体悟现实的酷烈;也要有一颗不肯落入尘灰的灵魂,始终执着于诗意化的理想。如此,才能把现实中品尝的酸甜苦辣和内心的诗意追求,如春蚕吐丝一般有条不紊、绵延不断地化为细节呈现在笔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