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餐 --人人都该掌握的管理学思维!
1.感性思维——工具思维
有一次,我一个学生打电话来,说老板给了奖赏,希望请我吃饭,因为他把我教的工具用上了。什么情况呢?公司遇到问题,大家开会,有个小白板,板子一边是问题,一边是解决办法。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六十)右边的办法列了很多条,密密麻麻比问题还多,很是麻烦。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顺便说一句,如果一个单位的讨论室没有白板,一定不是个好单位,如果没有水笔,就意味着他们的讨论很空。
我的学生就在那里写写画画,最后弄出了这样一张图,我给你看一下。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六十)他的图和刚才的图不同,第一,有概念,找到了关键词。把关键词从问题中提炼出来,在关键词之间形成逻辑关系。公司利润低,成本高,招待费用高,这是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出了这个图,你头脑中的概括就清晰了。
他把图二的并列关系进一步提炼,就出了图三,就是底下的关键词,这才是导致困难的原因,而上面的是结果。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只要把这张图理清,问题就只剩下4、5个了,而且是有轻重缓急,我们可以进行排序的。实施起来,想都不用去想,只要逻辑对了,最后结果一定是对的。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六十)这就是工具思维。管理学中有大把的工具,管理学骨子的智慧很大程度上是使用工具。
在大师中,我最喜欢的管理学家之一是卡普兰教授。1994年,美孚换了CEO,看到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论文,就请他做研究,非常成功,美孚成为北美排名第一的公司。于是,卡普兰教授就写了一本书《平衡计分卡》。
咨询公司最怕没有管理工具,他们看到这个,如获至宝。很多公司就拿着《平衡计分卡》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效率,世界500强中有一半都开始用,我开个玩笑,“250”都开始用了,但是后来,大家发现效果不好。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六十)我在哈佛的时候看了英文版的《战略中心型组织》,是卡普兰的第二本书,前前后后看了10遍,读来读去,我发现,实际上就是一张因果关系图。2008年,中文版的《战略中心型组织》面市。“卡老先生”写第二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就一句话:我发明了一个特别好的东西,为什么在公司里用得不好,我真的很冤枉。
其实大家把这个工具用坏了。我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最有价值的就是这张因果关系图。我甚至还写了本书,其中写了对卡普兰教授不恭敬的话:大师发明的重要的东西,大师自己都不知道他有多重要。但是没过两年,卡普兰就写了《战略地图》,第三本书,就是专门把这个图工具化了,那时我才明白,大师的东西要一次一次地卖,一次一次地迭代。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六十)这图有点类似于太极十八式。高手耍太极,我们看起来眼花缭乱,有人把他的招式细化成18式,教给你,你就入门了,就能比划下来了。拆解、组合后,每个人都会慢慢进阶。
工具就是太极十八式,学会了入门就容易了。你走到了1还是10,那就看你自己了,没有人保证你100%成功。如果你没有努力到位或者运气不好,在商业世界,文雅点说,大家会体会到你衰落死亡的美。现在的企业能够辉煌20年就很了不起了,学会了工具,某种意义上讲,就可以保证辉煌20年。
以上是第一个话题,从感性思维到工具思维。
2.表层思维——深层思维
我再和你提一个大师的观点,叫心理契约。比如你到得到面试,肯定会说很多得到的好话,当然也会说很多你真实的想法。面试你的人,也会说很多场面上的话。在这之后,你被录取了,双方签了一纸文书。但这个文书是程式化的,是标准化的,它真正反映了你和公司的需求么?没有。因为在面试过程中,有些信息被遗漏了,遗漏的是什么,就是你的和公司的心理契约。得到的面试如果做得好,就会察觉到你的心理契约、你真正的需求,把它勾勒出来,尽管它不会在书面上被记录。
用处在哪,有一天你要离职了,不是双方没有满足书面上的条条款款,而是没有达到那个心理契约。条件没达到,你就会走,或者公司把你劝退。
这就是一种超越表层的深层思维逻辑。意识到工作契约之外的心理契约很重要,人力资源有了心理契约的意识,就从表层走到了深层。
最后告诉大家,提出这个理论的大师叫卢梭,很有意思的名字。我的课中还会讲到,如何用心理契约抓住人,让他投入更多。
3.单线思维——有机思维
我很希望退休之前,把管理学的智慧向学生传达,让大家受益。单线思维到有机思维为什么重要,因为太多人用单线思维来思考问题。
在我的专栏里,有位同学留言:我手底下有一位开不掉的员工,怎么办?
你心中要知道,这不是你跟他的博弈,只想解决你俩之间的事,这就是一种单线思维。你要把你的老板装进来,那就有了有机思维。
我再细致地说一下这个场景,供你体会。
我提一个人,尹衍梁,也是一位大师。在92、93年,他拿着一笔巨款1000万美金,来清华捐款。清华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条件,因为他要冠名:光华。他后来去了北大,常年担任北大光华的领导。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六十)他当年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这里送给你,请你一定细细品味: 企业有4种人,分别是保护的伞、镇山的虎、叼肉的狼、看家的狗,伞虎狼狗缺一不可。虎是关键领导人物,打市场的骨干是狼,财务就是狗。
结合前面我说的,你有没有想到,你的属下,看似没用,实际上可能是老板的伞,或者狗。这就是为什么你要用有机思维,把老板加入到你的局中。
老板安插一个人在你底下,你要从全局考虑,单线思维一定会出问题。
我在哈佛读过300多个案例,每个案例骨子中都包含七七八八的信息,要透过线索把有用的信息拉出来。哈佛课就是利用这种抽丝剥茧一样的过程,培养你的有机思维。
4.专用思维——通用思维
对于咨询公司,一年能有多少画出图的心法,这是要放在最顶级的团队中讨论的事。麦肯锡矩阵、BCG矩阵…这些都是合伙人通过很多企业的实战咨询整理出来的,是打通了的管理智慧。
知识,不能打通就没有意义,所以接下来咱们就说说通用思维。先分享一句话: 真佛只讲家常话。如果你能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你就练得差不多了。
我今天带来了一个奖杯,这是我打高尔夫不到一年获得的一个奖杯。第一次打,我拿着一号木去抡,连续挥舞了几次,连球都没碰到。
后来有一次我的博士生第一次打,我说你如果打到,博士论文我替你写,结果他一杆也没打到。
在练习场练习我不是很喜欢,后来就在家中练。怎么练呢,我用笤帚。笤帚前面是三角,如果想挥杆速度最快,就要用刀劈的动作来挥舞,打的瞬间翻过来。所以,看上去很高深的高尔夫,其实跟扫帚没什么区别。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六十)今天我带了稻盛和夫的书,很多人都喜欢他的《活法》,我觉得,喜欢《活法》,说明活得不一定好,我推荐《稻盛和夫的实学》。
稻盛和夫是工程师出身,专业很好,去办企业,遇到财务数字的问题,每天看报表都跟打仗似的,来去布局。他要的报表,财务做不出来,他就问财务怎么回事,财务说我是按照规则在做呀。稻盛和夫发现,明明都是数字,处理方法却和他作为工程师的直觉不一样,争辩也没有结果,因为很多方法是有了复式记账法后就被定下来的了。于是稻盛和夫决定自己搞一套,工程师如何看会计数字,就是这本书。
按照这套实学,用工程师智慧理解会计学,就好像用扫帚打高尔夫,道理都是相通的。阿米巴模式就是基于实学,日本航空的崛起也是由此而来的。
5.用管理学的智慧点亮生活
我到得到来,第一次被老罗打动是因为得到想要创造一个可听的词典。就好比薛老师的课程,哪怕最后一天订阅,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大家都可以去查找使用。
我们老院长有一句话:我们中国需要更多企业家,你们如果搞好了一个企业,才称得起是清华学生。老院长的话很有道理,中国有智慧的人越多,国家就越厉害。
那天看老罗直播,很有感触,我接着他的话说: 牛人就是牛在不断有新的视野和新的认知。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是新视野,别人看不懂的东西、看不透的东西,你看透了看懂了就是新认知,管理学和人生的智慧是一样的。
管理学要用来改善你自己,从生活里来,提升理念,用到生活中去。我举一个打麻将的例子。司徒达贤是华人第一位战略学博士,案例课讲得极好,是我很敬仰的大师,司徒大师和我聊了4个小时麻将,用麻将讲战略和生活。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六十)真不要小看中国人的这个方城之技,其实,所有的战略问题,在麻将中都有体现。抓上一副牌,先要看自己手中的这副牌,然后就要尽快在头脑中生成一幅牌,那就是你要努力的方向,就是所谓的“愿景”。在打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着“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再看其他三家的打法和路数,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头脑有“愿景”,手中有“行动”,留意着各种潜在的“机会”。这套理念既是生活智慧,也是管理智慧。
前两年,我研究了家族企业,香港的李锦记家族。我和李文达先生聊天,李先生说他很多智慧都来自麻将,我听了很有趣。他说,他打麻将的搭档有一位是开殡仪馆的。每次打麻将就听到外面争遗产的、要账的、痛哭的,人生百态,就尽在牌中。
你要问这里的智慧在哪,我小打一个广告。我自己的酱油都是李锦记的,质量上放心,就是因为李先生懂得家和万事兴。我的课是管理学课,希望你通过管理学的智慧成为这样的智者。
其实,除了上面四种智慧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换位思考。我们常常问:如何搞定客户?你要融入到客户的情景,体会他的感受。
未来20年内,一线工作单位将会越来越活跃,小单元是工作的主体。我常说,以后的公司就要像海葵一样,用一个个团队深入到客户的情景中,这就是换位思维,也是人生的智慧。
最后再举个例子,教科书有两种题,思考题和计算题。老师不考思考题,只考计算题,因为要不他不好判卷。实际上,18岁之后,你如果要知道潮流方向,要做思考题而不是练习题。只有做思考题,才能把一切学问背后的思维方法想明白,否则,无法应用在生活中,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
管理学也是一样,如果学习管理学,对你的生活一点用处都没有,学它有什么用呢?
今天第一次直播,很激动,非常期待你的加入,我会尽最大努力把我会的传递给你,谢谢。
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六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