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文史赏析人物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作者: debeeadbb5fd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16:17 被阅读26次
    金庸(1924.3.10-2018.10.30)

    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镛)因病在香港辞世,享年94岁。

    飞天连雪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他留给时代最好的礼物。很多人说,他一转身,带走了一个时代,但是这个说法太过笼统,金庸一生传奇,他不仅仅是一个武侠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个办报媒体人。

    而北大陈平原认为,金庸是一个文学家,一个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报人和商人。

    和金庸并列“香港四大才子”的多年老友、著名科幻小说家倪匡曾爆料说,金庸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最有钱的文人。据不完全估计,金庸小说全球发行量已经超过了3亿册,翻拍或者跟他作品有关的电影电视粗略统计也已经超过100多部,可谓小说界“中国第一IP”。

    1955年2月的一个夜晚,冷冬还未过,暖春亦未到。一个男人刚完成了他小说的开头,还缺一个笔名。交稿时间快到了,他突然灵光一闪,把他姓名最后一个字“镛”一分为二,是为金庸。

    世人大多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是时候说说这个隐藏金庸背后的查先生了。

    1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海宁的名门世家。海宁自古有文脉,金庸的海宁查家,则是这条文脉中显赫的一环,康熙曾为查家祠堂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家家风儒厚,虽以文起家,却有一股侠气潜藏浮动。

    金庸至今记得,他爷爷查文清的侠义之举。查文清任江苏知县次年发生“丹阳教案”,百姓发现西洋教会埋了数十具儿童尸首,其状残忍。他们怒烧天主教堂,引起一系列反洋教运动。当局迫于列强压力只能抓捕,查文清虽为知县,立场却非常鲜明:放走肇事百姓,扛下“纵逸”罪名。

    这件事情金庸曾在小说《连城诀》的后记里写到过,这里得提一嘴,金庸的武侠小说写得好,他给自己的武侠小说写的序言和后记极好,语言干净、朴素、明白,也常有深刻之处。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本来的理想是做外交官,于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来退学。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随后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与梁羽生做了同事。

    2

    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母亲也死于战乱。之后他远走香港后,父亲又被批斗至死。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金庸小说中的男主角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孤儿,而且大多身世伶仃零落依尘,现在才知道,原来隐隐暗示着他自己的人生。

    金庸去香港也是不得已。当时他杭州有女友,原本是不想去的,只因无人可派,不得已去香港当了开荒牛。金庸初到香港时,那儿还是一个小渔村,人口不足50万,他还乐观地写诗说:“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

    受人邀请,他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小说,将自己的名字“查良镛”的“镛”字一分为二做了笔名,开启了“江湖之旅”,《射雕英雄传》之后,火遍全香港。随后又写出《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雪山飞狐》等作品,截止1970年代封笔,总共写了14部武侠小说。

    连邓小平都是金庸的忠实读者。1981年,两人在北京见面时,邓小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读过你的小说,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然后又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

    3

    金庸在未成为金庸之前,是吃过不少苦头的。求学时因为性格叛逆,两度被勒令退学,中学如此,大学也是如此。很多人对他八十岁时还要去剑桥读博士表示不能理解,认为“求名之心太盛”,其实,如果你知道他年少时的经历,说不定对他就会有“了解之同情”,对于一个有心通过读书来求仕的人,当时的退学对他打击何其之重,年老时求学剑桥,无非是对少年创痛的一种补偿。

    战乱时他随着同学老师迁徙避乱,徒步数百公里,衣不覆体,食不裹腹。这段经历是否很熟悉?很多年后,已经生活优裕的他写《倚天屠龙记》时,中间有一段就是小小张无忌和小小杨不悔千里独行,去昆仑山找妈妈的故事。以前我每读这一段,总是备感心酸,现在想来,小小的查良镛和师友一路跋涉,外有战乱之祸,内有枵腹之忧,所吃的苦一定不比无忌他们少吧。

    晚年金庸还经历丧子之痛。1976年10月的一个晚上,52岁的金庸在办公室里赶社论,忽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很短,不到一分钟,挂了电话之后,他呆坐在椅子上,发愣了半个小时。之后提起笔,把剩下的文章写完,走出了办公室。

    电话来自大洋彼岸,他的大儿子查传侠自缢身亡,原因是跟女朋友吵架。这件事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他(查传侠)的性格很冲动。当他想找我谈心事时,我却说要写稿,你出去吧,拒绝了他,我为此后悔,没机会跟他多谈,他想谈论人生问题……」

    金庸甚至想跟着自杀,去另一个世界问一问查传侠,「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他参不透这道生死的谜题,只能带着疑问和忏悔继续活下去。

    4

    金庸的成功,是时势使然,更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他说自己“做什么事都不求速成,但求在缓慢中坚持”,曾经有十几年,他每天坚持一手写社评,一手写武侠小说,他的那些长篇巨制就是在办报和杂务的空隙中累积而成的。所以,不奇怪他会写出郭靖这样的人物。

    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大半个世纪,金庸奔波于杭州《东南日报》、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新闻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于是,他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金庸一直持续地为正义发声,也将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进小说中,于是便有了《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身为持续发出声音的公众人物,金庸必然会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钉。有人放出话来: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他把《明报》办成报业集团,成为华人世界傲然独立的一位报人。所以,他留在新闻史上的影响,和他留在武侠小说史上的影响一样重要。虽然,今日大众更关心的是他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甚至连他本人在晚年也把武侠小说看得极为重要,但当年创作武侠小说不过是办报的副产品,办报才是他的正业。

    5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查氏之政论文章,读者面自然远不及其武侠小说,可备受学者及政治家的关注。晚年作为小说家的金庸早已金盆洗手,而作为政论家的查良镛仍然宝刀不老。

    在那个动荡时代,他提供了清醒且成熟的声音。他不是莽撞的人,在任何风云激荡中,他总有深思熟虑的声音传递给读者。无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香港的震荡当中,还是在80年代末大陆的风云变幻中,金庸始终坚持自己作为独立报人的立场,而不是人云亦云。他把自己看成是“文人论政”最后的一抹余光。——这也是金庸更值得被记忆的一部分。

    作为本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从不为武侠小说“吆喝”,这点值得注意。在许多公开场合,金庸甚至“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

    金庸生前曾说将来他的墓碑上会写着这样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不知最后墓志铭上,他会如何总结自己这传奇而矛盾的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非洲鲫鱼:送金庸先生

        飞霞落落照无边,
        雪中款款情亦绵。
        连心赤胆英雄泪,
        天地也感叹红颜。
        射雕降龙江湖险,
        白马啸啸何时还?
        鹿逐中原问武林,
        笑傲江湖谁家言?
        书中情仇刀光剑,
        神仙难有泪中欢。
        侠盗亦道客行远,
        倚天问君情何堪。
        碧水望月酒一盏,
        鸳鸯一梦苦难眠。
      • 爱笑的丹儿:我的大哥哥走了,三年了,金庸也走了,看来是时候我要和过去说再见了

      本文标题: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ba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