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只做一种事
昨天我跟孩子们说,今天早上再不按规定时间到校的话,校长阿姨就会兼职做一次摄影师,把大家的玉照留下来,发到群里去,这样谁都不好看。孩子们听了,噤若寒蝉,连呼“好可怕”!
今天早上我走进教室,发现果然大家都不早到了,只会十点四十分的时候,星宇和欣悦两位同学,从教室外面走来,抱歉地说,早到了一分钟,其他同学都老老实实地按照规定的时间到了。
校长阿姨的话居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不知道,她知道了,是会开心呢还是难过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件事,除了表现出校长阿姨威信够大,孩子们够敬服以外,大概也是孩子们进入青春期的一个集中体现。在青春期,孩子们总是觉得自己身边有一群假想观众,于是格外注意他人眼里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情绪激动,或者觉得丢了人。因此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的时候,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总把他们当作小孩子,要站到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了。
我留意到,今天每个孩子都已经习惯进教室之前要先按消毒凝胶擦手了,于是我们继续开始训练进教室后的常规:到了讲台前就把健康卡交给我,再把作业放到指定的座位上去。
今天早上请第三排的同学帮我收作业,他们也收得很好,上课之前就已经能全部收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0228/61d09cd18e15b38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0228/c01cc4643ed32dce.jpg)
这个假期太久,孩子已经很久没有大声朗读了,他们的朗读技能也退化了。今天早上读书的时候《祖父的园子》被他们读得像念经,语气平平淡淡,节奏拖拖拉拉,十分没有感情。到了季羡林先生写的《月是故乡明》时,孩子们的情绪又莫名地被调动起来,比刚刚好得多,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上个学期的水平。
其实,孩子们最近作业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和上学期不可同日而语。我当然很着急,但是告诫自己慢慢来,一次只做一件事。这一周我们集中抓常规,保证安全至上,让他们在校园里能够平平安安地念书,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五一后如果他们习惯了这样的日常,我们再开始抓学习,抓订正,抓听课效率。
因为我不是电脑,同时执行太多的事情,容易忙中出错。评价的标准一次性订太多,对孩子未免有太多的期待,让我自己也容易心态失衡,不如就让我们放慢节奏,一次只抓一件事。
复习的方法
第一单元的《练习与测试》是我主讲,孩子们听。其实网课时期我就讲过一次,孩子们也做订正了,感觉意义不大。昨晚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讲呢?课堂不应该只有师生互动,应该也是生和生互动的场所啊。
今天查完《游子吟》的默写,我就用优化大师抽题目,让他们自己试着讲题。
首先抽到了书宇。书宇的作业也的确是订正过,能一口报出答案,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知道这个读音是错的,但是不知道这个词正确的读音是什么,在大家的帮助下,才磕磕绊绊地完成了讲解任务。
再抽到祚熙和子涵。祚熙能说出判断题的每一题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理解得很到位。子涵面对的则是更高难度的任务,要讲主观题的答案。她不仅能说出“言下之意”和“性格特点”的正确答案,更是能指导同学们怎么从句子里找,怎么能得出这样的答案,从她的讲解里,已经能看出她是已经有很成熟的解题技巧了。
班会课要求讲“五一”劳动节。沈老师给大家发了一个视频要求播放,视频是简单的动画,孩子们看一遍,只需两三个人就能总结出全部内容。我自己从哔哩哔哩又找了一个中德双语字幕的简介要求孩子们观看,看完以后,冷不丁问他们了解了什么。这一下,孩子们就只能复述大致内容,不能具体介绍细节了。我布置给他们新任务,要求他们再看一遍,找出刚刚大家没有找到的碎片知识。这一次,孩子们看得更认真了,若晨、馨怡、亚杰、宇昕、祚熙、向前、婧涵……总共十几个复述出了新的知识,还有一些主动采用了记笔记和口头复述等学习策略的。
为什么两次看的区别这么大?其实就在于人看视频时目标不同,每次看都会有之前忽略的新东西出来。我们对待网课也是这样,同样看网课,为什么有些同学的笔记记满了整书,有些同学看完以后却连基本知识都做不对?是因为一个是带有目的性地学习,一个只是看看而已。因此,虽然线上教学已经结束,我们依旧要自行去梳理自己目前所欠缺的知识技能,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进行二次观课。
在教室里安坐了几天,孩子们还是有进步的。开学第一天几乎“全军覆没”的古诗默写,今天终于已经全部二次默写完毕了。孩子们的正确率还不错,现在基本能全对。看来这样返校以后的巩固,还是有点效果的。
还是有一些孩子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我班大约五位同学,至今连古诗都背不全,抄写也是马马虎虎,甚至家庭作业也完不成。特殊时期不方便留堂,总不能让家长在外面等,增加聚集带来的风险,只能拜托家长在家里多留心,多把家校配合落到实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