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散文江苏省
儿时的年味|年味没有丢 只是变了味儿

儿时的年味|年味没有丢 只是变了味儿

作者: 老都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23:18 被阅读33次
    图片来源于百度

    儿时的年味|年味没有丢 只是变了味儿

    过年的情愫尚存,年味却已索然,这一定是有原因的。

    逆着时光溯源,如果用心,不难发现所谓的消失,其实是被搁置了。过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过年的风俗,不过,起先并不是很隆重,到了西汉,这一民俗才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

    关于“年”的传说是被神话了的。传说中的“年”是一种怪兽,头顶长着独角,血盆大口,每到除夕晚上,这家伙就跑进村庄掠食并且还吃人。于是,人们只好将肉食放在门外,关闭大门,躲在家里。初一早上,待“年”饱餐离去后,大家才开门,相互作揖道贺。传说这就是“拜年”的由来。

    关于这个传说,我一直有种疑惑。本是一个辞旧迎新、普天同庆、皆大欢喜的节日,人们因何要弄出个血腥、恐怖的怪兽出来吓唬自己呢?难道只是为了烘托出过年的如释重负吗?这里头肯定是有原因的。

    就像我们的先祖们搞了个地上不存在的“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样,只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物种吗?于是,我猜想,或许龙就是当时人类无法解释的一种神奇的东西,会不会是造访地球的外星飞行物体呢?而这个“年”会不会是侵犯人类的外星生物呢?不得而知!

    从文化源流上推敲,“年”是依凭着节气而孕生的节日。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给人们以希望。一年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视为一生的浓缩。人们在经历了一年后,或多或少会体会到生活的劳累,从而生发出对人生的敬畏。于是,自然而然地会在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希望将不幸既所谓的“年”这一被视为凶兽的东西撵走,而将所有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初一这个被视为一切希望的开端,又符合了对春天的美好念想。

    年味是个无形的由心而发的情愫。从形式上,我们或许可通过回忆将其理解为蒸馒头、蒸年糕、放鞭炮、穿新衣、舞龙灯、亲朋聚会、拜年等等表层的东西。其实是我们自己不经意地走入了误区。年味是一直存在着的而却被我们尘封了的情愫。就拿蒸馒头这一延续至今的习俗来看。从前,家家户户都是通过自己的手,由和面、发面、包馅、蒸煮等工序制作而成,从准备到制作,是付出了辛劳的,在看似劳烦的过程中,人们体味的是无穷的乐趣。还记得我们儿时放鞭炮,绝不会像如今这样一股脑儿的乱炸一气,而是一颗一颗地变着花样放,一小串鞭炮可以开心地过完年。

    儿时过年穿新衣,已然超越了单纯的臭美,那是由一种被推崇了的规矩促着的渴念孕育成的欣然的仪式,绝不止是简单的换新衣,那是有着与“洗礼”同样级别的“神圣”的。

    更有说头的就是那时拜年。拜年的习俗流传了数千年。尽管根据不同的地域及民俗差异,拜年的方式有着形式上的区别,但总的精神是共通的。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娘舅家,然后是亲戚朋友。这些规矩化的拜年习俗大多是通过面对面的礼拜而完成的,尤其是一些细节,如晚辈拜长辈、长辈对晚辈、同辈之间的礼节向来都有着严谨的规范。诸多看似繁文缛节的,甚至被当代人视为封建礼教的东西,其实正是被如今的我们所忽视了的重要精神的精华,虽然对于儿时的我们,这一切都融在了一份份压岁钱带来的喜悦中。

    如今,一段拜年短语被复制黏贴通过现代信息工具如雾霾般漫天扩散,甚至懒得用心写一张简捷的明信片,这样的拜年何谈年味。

    如今,因为生计,我们疲于奔波,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可当静下来时,发现缺失了些什么。山珍海味已经不是一种奢侈,可吃着吃着,却不禁想起了“妈妈的味道”。那是过年时妈妈包的荠菜馅的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妈妈做的红烧肉,是早上起床闻到的妈妈摊的烙饼的香味……

    大家说现在的“春晚”不如以前了。记得以前,直播现场就几张圆桌,大家围坐着,舞台上贴着彩纸,音响设备也没有现在高级,演员们化着简单的妆,主持人也不是很“老练”。可大家看着、笑着、乐着,多好。

    时代在发展,效率在猛增,可是,我们还快乐吗?我们还充实吗?我们还要维持多久空虚与寂寥呢?不要再问儿时的年味去哪儿了,年味没有丢,而是被我们自己弄得“变了味儿”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年味没有丢 只是变了味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yl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