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720628/c400b340f38c32e7.png)
最近一周,正值上海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举办时期。
今年的书展比较特殊,在疫情防控依然严峻的时期,所有门票均需要绑定实名身份证,网上抢票更是一秒即售空。
这也使得每年火热的“黄牛群体”,今年直接哑火,场馆内外,也因此变得非常的“冷清”。
至少相比往年,今年的人流量,对于出版社来说,真的是少得可怜,以至于很多出版社都没有运来特别多的书籍。
一一昨天也去凑了热闹,发现真实情况是虽然比往年是少了很多人气,但是总的来说,依旧是人头涌动的,而各类作者见面活动也是非常紧凑。
另外我也注意到,充满家长小朋友们的童书展馆可以说是整个场馆里最为热闹的地方了。
而近日沈石溪在书展发布的新书,也是引起了一波网络讨论的热潮,原因是其内容中关于大象之间两性的描写,颇有争议。
对于童书中出现的一些敏感的、露骨的、有争议的描写和情节,你们怎么看呢?
1 童书的“成人化”
除了沈石溪以外,其实诸多国内著名的童书作家,都曾经被提出过争议,甚至还有作者在童书里对于自杀有非常细致的描写,还对于两性的内容有着或隐晦或直接地表达,这些东西一被发现,立刻就会令家长激动不已。
我曾经在“谈性变色的中国人”里谈到过这类现象,只是发生在给自己的下一代的图书中,更加让人敏感罢了。
童书的成人化,其实一一觉得,某种程度上也是时势使然。
很多人说今天的小朋友越来越“早熟”,其实我觉得,这种看法是有错误的,并非小朋友真的早熟,小朋友依旧是小朋友,只是他们提前接收了一些信息,毕竟这个世界早已是资讯爆炸,你不可避免地让他们知道很多成人的内容,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与其藏着掖着,我还是倾向于应该把这些内容、问题都摆在台面上说。
就跟有段时间,一些关于性知识的少儿教材引起争议一样,我觉得中国的家长确实应该适当转变观念,而且这些东西,如果能够敞开了、透明地、循循善诱地和小朋友讲明白,反而是一件好事,否则是助长了他们内心的好奇。
但是,童书的成人化,也有很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作家自身的“不节制”。
这些作家,可能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儿童文学作家,可能本来就是创作小说的。一一看了看部分引起争议的段落,有些写法,真的是“不够节制”,甚至还有“色情之嫌”,这就是有些过火了。
这和“前卫”无关,纯粹是说明这位作者,并不真的懂得如何写给小朋友看的书,这和作家的名望、水平也无关。
2 审稿、校对远远不够,家长应该从这一步开始做起
有人说,这应该都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应当前期仔细审稿、监管到位。
但是一一认为,这其实是不太现实的,不是说审稿不现实,而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些明显的不适合小朋友的内容,可能还比较好看出来,因为有共识。
但是针对其他一些情节描写,其实是到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朋友那里,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这个标准是非常模糊的。
针对此类现象,我看到有电视台对一些家长进行了采访,然而其中好几位家长都表示,“我对这些书不感兴趣,我不可能给小朋友看之前我全部看一遍”。
确实,很多家庭,在基本上三年级以后,就给小朋友自主选择书籍的权力,而小朋友看书,可能在有些家长看来,至少比看手机好,所以也比较支持,买了一大堆的图书。
然而家长确实应该根据自己家庭、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好把关的工作,不一定是非要孩子看之前你全部看一遍,至少,你应该查一查书名,查一查作者的文风,或者,干脆就做这一步:努力和孩子一起看,真正做到“亲子阅读”。
尽管对于很多忙于工作的中产家庭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但是,比如一周一次、一个月两次,还是可以的,了解小朋友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爱看的书、爱看的动画里,都能略知一二。
3 不要过于敏感,也不要过于“前卫”
总结起来,就是这两句话了。
童书,可能是如今电子书市场依旧很难占领的“净土”,因为依旧是有很大占比的家长,喜欢给小朋友纸质书看,而且童书有些版式、印刷、装帧,也是电子书永远达不到的效果,更不用提某些精美的立体绘本了。
对于给儿童看的书籍,我们应该各位认真地看待,没必要过度去监管,毕竟应该让小朋友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和知识,但是,也不要太过思想前卫,小朋友的内心是极度敏感和脆弱的,不要把他们的承受力当大人看待。
你的孩子会看哪些童书呢?你是如何选择的呢?我们评论区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