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释道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庄漫笔——逍遥游(十三)

读庄漫笔——逍遥游(十三)

作者: 悟庄 | 来源:发表于2019-06-20 21:07 被阅读1次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这一段还是重复大鹏南飞的寓言。这个故事庄子一共讲了三遍,但每一次的侧重不同。最开始说到大鹏,是交代了它的来历——鲲化为鹏。鹏喻意圣人,而图南既有克念作圣的自觉之意,也有大而化之的觉他内涵。第二回假借《齐谐》,写大鹏必依风、水等因缘,方可远举南游。此喻示成圣成贤、修行证果绝非凭空可得,须有厚养之工夫,察势观时之慧见。又以“小大之辩”显凡圣之别,劝人生发大心,舍俗见而志于道。

    这一次庄子借名叫“棘”的人之口,讲了一遍大鹏的故事。后面是拿小鸟来与大鹏做对比,小鸟“彼且奚适也”之问,含有对人生价值问题的省思。末后总结本段,还是围绕“小大之辩”这一主题。

    庄子为何要反复谈“小大”?正如儒家孟子好言“义利之辨”,是为了突显仁义的价值,庄子说“小大”则是为扬大抑小。只有心量大、格局大,才能达到大境界。我们的心究竟有多大?佛经有一句话,叫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常人无法理解和认同这个说法,因为我们的心久被烦恼蔽塞,连至亲之人都不能包容,又怎能装得下整个宇宙?“逍遥”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工夫。消尽自性烦恼,始证无上菩提。

    大没有极限,可以无限延展。正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我们的自性可以不为时间空间所范围,更不会被死生的自然迁变所扰动,庄子和佛教都把此物认为是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所在。

    需要辨明的是,庄子追求的乃是绝对意义的大,而非世俗所理解的相对概念。郭象将此处小虫对大鹏的嘲讽、质疑,解读成小物也能如大物般自得其乐,而小者也不必羡慕大者。这种理解使人堕入了自我满足的消极心态,给那些玩世不恭的“嬉皮士”提供了不思进取、纵情任性的理论支持。今天的年轻人普遍存在这些不太积极的情绪,不愿担当且意志薄弱。在事业心上,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投机性很强。我们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首先了解命运究竟是由什么而决定的。知道了下手处,才好有的放矢。庄子的逍遥境界,全由内心的修养工夫而来,“修养”二字的“修”是修正自己的知见、言语造作,“养”是涵养、长养德性。养的学问深矣,大矣!怎样去养我们的德?就像养鱼一样,使其不离于水,并且要时时掌控水质,不可令之染污。待鱼已养成至大之体,则化而为鸟,使此德能用之于世。

    以上是庄子所讲的第一个寓言,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小知不及大知”。这句话算作是文眼,后面的内容就紧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庄漫笔——逍遥游(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ds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