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之留白
大师都是留白的大师,无论文学,绘画,艺术,医学,哲学。”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无物胜有物”,”无形胜有形”的蕴藏在《道德经》等经典中的道理。千百年来被人们阅读传唱,它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红楼梦》即使岁月朝代的变更,也没有随着时空结构的变化而消身匿迹,它最吸引人的是留下了一副最长的留白,它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其实开端的第一篇,曹雪芹就明了义。
开篇的梦与幻, 表明了《红楼梦》是一部通篇讨论的空的智慧,一如“道”,空中之妙有。“佛”,之证得空性。
两位空空道人,渺渺真人 一个佛教文化,一个道家文化的代表,“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 。飞来峰下,二位仙人言谈打动那块顽石,女娲补天剩下的贾宝玉的前身,正“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那堕入的凡尘,哪里会是昌明隆盛?怎可会是诗礼簪缨?花柳繁华,温柔富贵。。。。神仙看来,都是滚滚的红尘,无名的烦恼,不能修成空无,只好形如顽石,为什么会用石头来描述贾宝玉的前身呢,石头它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东西,因为相对于谈论的空和无来讲,它是一个有形的实在的东西。虚空无穷尽的包容性,如同海阔天空,包容了万事万物。
石头也是佛教的经典《金刚经》“金刚”,金中最坚硬的刚,坚固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或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而能包容一切,且不被万物所破坏。 只有像金刚那么坚硬的石头才能拿去补天,如果随便什么石头拿去补天可能不合适,但是天又是像虚空一样空无的,它怎么又用石头来补呢,所以曹雪芹用了虚实相间,有无相生来表达对比的意思。
在第一回的开篇里面,不仅超越了时间,空间,表达了老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万物,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直达生命的根本。用了虚空,石头,万物本源,虚实相生,有无相生来阐述“空”的智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中就有无穷的有,有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这样的开篇,我们可以知道,结局也不是我们普通人想像的结局,已经是脱离了三界五常,不同维次的空间,超凡脱俗的境界。不是普通的男女之情,大家庭的兴衰,是有无穷的智慧和大道的规律的一本书。开端就明了义。
结局的留白,一如用在中国传统康复学中的上病下治,左病右治的方法,留出空间遵循生命本身的规律恢复健康,腾出身体本身的空间本能恢复。宝黛的命运自然也会遵循自然的规律,本来的心愿而达成。
心心相印无论在儒释道中都有相似的说法,来表达证悟的境界。心心相印与道相通,也可以理解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如果用普通的男女之情来理解宝黛的关系是非常大的局限性。
它并不是一般理解的男女之情。不是说得出来,讲得明白的,周围都不明白他们两个成天在讲什么。只有宝黛两人心里才能明白。也没法讲出来的。曹雪芹把这个讲不清说不明白的东西,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的情感的描述不厌其烦表达了出来。
贾宝玉是补天的遗漏的石头,林黛玉是地上的绛珠草,是天地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而遇,二气交感化生了万事万物。虚实相生,无中生有。它也表达了贾宝玉林黛玉是依天地而生,而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他们是依据本来心而生的。
开篇也表明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林如海与贾敏的留白
在《红楼梦》中篇章最少的是林如海和贾敏,这两位是林黛玉的父母,也是《红楼梦》中人物最大的留白,就像《红楼梦》的结局一样给了人无比想象的空间,也用极少的文字反衬了四大家族在道德水准,为人做事的态度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和对比。从一开始黛玉入府就感觉了两边样样的不同。他们行的就是《道德经》的不言之教。
单独的看林如海和贾敏你会觉得他们就是这样平实的,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仔细推敲,你就会看到高下相倾,长短相形的对比关系。
这样的对比也反应在王夫人口中的对贾敏的评价,无论哪方面,贾敏都是王夫人心中真正的公候家的千金小姐的样子。迎春探春惜春在王夫人的眼中生活得完全不成样子。应该是首先在道德层面的教育上就会有不同,我们看见迎春探春惜春在管理自己的园子里面,处理各种关系的长幼无序,没有规章,缺乏是非的基本的生活态度,正如贾母对她们的教育的评价,就是认得几个字而已。和贾敏有天壤之别。不是只是衣食无忧锦衣玉食基本生活这些可以的。迎春的懦弱,探春的无序(她不能在心里准确的给予生母和胞弟正确的位置),惜春的没有是非都是她们生命中的巨大的缺陷,也导致了悲惨的命运。相反,林黛玉潇湘馆的管理无论财务与关系都井然有序,非常清楚。责任分明,与己无关,各负其责。鲜有介入是非与纷争。在一个整体上的差距。这样的对比四大家族关系,这样的留白,你会惊讶于曹雪芹塑造这样两个人的独具匠心。
它阐释了一个道理,你以为美是真的美吗?因为美是由于丑的关系的对比才产生的。善是因为不善才有的。有是因为无。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的。林黛玉的真实才衬托出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如果没有对比,很难说薛宝钗林黛玉哪个更美。美是因为真善才是的。
前八十回林黛玉几乎没有穿着,容颜的叙述,除了贾宝玉第一眼的外形的感觉,其它都是非常虚无的描述对于她的相貌,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内心的描绘,几乎容易忘记她的美,究竟谁更美,薛宝钗的美是实的,林黛玉的美是虚无空灵的,很少人理解,宝钗和林黛玉的美的对比的差异,来自于薛蟠唯一一次见到林黛玉的心里变化,就是惊为天人。可以看到薛林的差别。无形的比有形的更有力量。薛宝钗的另一种美来自于她为人上面人与人关系的经营的世俗的融洽度上。
林如海与贾敏给林黛玉的空间
林如海唯一的与女对话,无限感伤,那场景如万事灰飞烟灭, 如海说 :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这样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空间,体察出林黛玉的丧母之后生活的安排。
没有语言的贾敏,并不代表没有影响。她反而是红楼梦中富贵双全公侯小姐,王夫人口中的那是何等的尊贵,何等的娇养,除了寿字上欠缺,样样都是有的。。。。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 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 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到贾敏的安排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众生平等,商家的童叟无欺,那是管理学的最高的境界,伦理道德上的舍己为人,无私无畏。贾敏的安排体现了没有人为过度干预林黛玉的成长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在父母的离开之后,林黛玉有自己非常独立的思想,不受他人的影响。这样的留白,异常的珍贵,也是贾敏留给林黛玉珍贵的人生经验。可以看见后来林黛玉在潇湘馆的内务管理中的内外上下的有序性。林黛玉也是最先和宝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语道出贾府财务入少出多财务困境的人。
一如《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贾敏在黛玉的教育安排上和贾母的差距,她为黛玉请的是中过进士,当过知府的贾雨村为老师,学问上比教贾宝玉的贾代儒还要好,连贾政都要称赞。。。林如海与雨村的对话可以看出他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极具士大夫精神,也有他为林黛玉周边的考虑的空间。 相反贾雨村的眼中对林黛玉的观察他也看出贾敏的超凡脱俗的不凡之处。
待师的答谢是一封珍贵的八行书,贾雨村从此开始了权倾江南,位极人臣,飞黄腾达的重生的生命,虽然贾雨村是极具争议的人物,但是林如海对贾雨村这位林黛玉的老师的安排体现了师道尊严,尊师重道,仁义礼智信。
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 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 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 即弟亦不屑为矣."
林黛玉父母这样周全整体的为林黛玉将来的空间的安排,使林黛玉有《道德经》上的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