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依法大家听过吗?这是最早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提出来的。第一是依法不依人,第二是依义不依语,第三是依智不依识,第四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一,依法不依人。
这个我们经常说。我们会碰到很多善知识,善知识会教我们佛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就会由依法慢慢变成依人了。有一天,这个善知识私自篡改了佛法的内容,他自己造了一通,我们可能就跟着他走了。
刚才说了,菩萨跟佛尚且都是天差地别,何况是普通凡夫呢?没有达到见道位,就跟盲人一样。修行没有到见道位,都可以用盲修瞎练来概括,等于走路看不见,闭着眼。
“依人”,善知识是一个桥梁,他指导我们看到真实的佛法,但是善知识不等于佛法本身。
其实“依法不依人”是个大课题。有的人明明依人不依法,但是他却教斥所有人:“你要依法不依人啊,千万要依法不依人。”他言外之意就是我说的就是法,别人说的就是“人”,有很多这样的人。这就比较危险,万一你所依的这个人出问题了呢?
就算不出问题,还存在一个问题,人死了怎么办?因为你一直在依靠他,从感情到心理都在依赖这个活的对象。就像一个小孩不成熟,很依赖自己的父母,有一天父母不在了,怎么办?
依人不依法就是这样,这个人一旦不在了,道就没有了,人亡道亡。但是如果你依的不是人,而是法,人亡道不亡,人死了道还在,这也是好的善知识希望看到的。
期望所有人都像小孩依赖父母一样的去依赖他,这不是好的善知识,而且他也很累。
好的善知识,不会让人的眼光盯着他,而是希望所有人借着他看到佛。他相当于一根手指,用手指月,大家都来看月亮,不要看手指,好的善知识就是这样的。更好的善知识则是功成身退,大家都看到佛了,他就撤了。这只有“我执”非常淡薄才会这样,悲心非常深切才会这样。
人亡道亡的情况也容易发生在圣道门,为什么?因为圣道门的修持,每一步都需要有很好的善知识手把手地教导,甚至这个传承是不间断的,一代一代的,师父带徒弟,徒弟再做师父,再带徒弟。因为圣道门完全靠自力修持,这一路是很艰险的,是不容易的。就像我们走一条很险的路,必须要有好的向导,如果走错一步,可能终生都很难挽回。
当所有人都仰赖这个善知识很细心、很细致地教导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这个善知识不在了,那不是代表所有人都失去依靠了吗?这是很惨的事啊。除非在这个善知识离开之前,这些弟子们已经迈向成熟独立,否则就会人亡道亡。
这是第二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这个弘道者,他的道是要借自己的某种修持才能展现出来,这样也会人亡道亡。
举个例子。
比如南怀瑾,他可以说是修行很好的,他的根机确实很好。他收了很多弟子,但是我们听说哪个弟子能达到像他那样的功夫呢?几乎没有。即便是他培养了几十年的,待在他身边的弟子,都远远达不到跟他一样的水准。那他不在了,就人亡道亡了,他的东西就完全没有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了。他一倒,他的道就倒了。虽然他的书还在,但是很难有人达到他那样的高度。
其实圣道门都会有这么一天。我们可以随便举一些修持很好的老和尚,前几年就走了好几位,像本焕老和尚、梦参老和尚,他们的修持是很认真、很朴实的,境界也很好,但是都面临着人亡道亡的问题,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弟子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这也是佛教之所以不振的一个原因。
但是净土法门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人亡道不亡。因为并不是靠大家自身的修持达到某种水准,这个道才存在;大家都是依托圣言量,依托祖师的论典,只要经在,祖师的论著在,就没关系,人亡了,道没亡,还可以继续念佛,人亡道不亡。
而且净土法门,不同的善知识能够异口同声地发出一个声音,别的法门就很难。
别的法门,他的路只属于他个人,这条路只代表他自己,他是这样走的,没法复制,甚至不能复制给自己的弟子。既然复制不了,两个人就很难说得异口同声,很难发出同一个声音,因为个人的境界不同,路径也不同。
但是净土法门,上人(慧净法师)说的,跟师父(净宗法师)说的,跟智随法师说的,跟其他法师说的,有什么不一样呢?甚至跟居士说的都一样。风格上可能略有区别,但是讲的东西都是一个。
这就是净土法门的好处。
就算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有的居士结婚了,生了孩子,孩子又生孩子,有一天你的孙子、孙女成为佛门大德,大家会发现,他讲的跟一百年前上人讲的一模一样。只有净土法门才能这样,大家都是同一道,同一念佛无别道,如果有别道就讲歪了,出错了。
“依法不依人”,现在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五浊恶世,在见浊特别增盛的时候,“依法不依人”更重要。
因为每个人都有知见,学佛了也都是各有各的知见。即便我们都学净土法门,但是大家的知见都千差万别。当然,念佛往生这件事是大家都认可的。
但是相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人跟人最远的距离,就是虽然面对面,但是对很多事的看法差距这么大啊!因为大家都是凡夫,凡夫看问题都带有个人的立场、位置、视角,跟个人的阅历相关。每个人的阅历不一样,位置、视角各自不同,得出来的结论当然不一样。
当然,大家跟外边那些学佛人相比,有比较好的一面、优势的一面。因为大家初学的比较多,我最喜欢初学的了。初学就像一张白纸,白纸最好,画什么就是什么,画个圆就是圆,画个三角就是三角,画个佛就是佛。
如果不是白纸,还得多加一步,你得给他擦完了才能画,有时候擦了半天也擦不掉,可费劲了。
第二,依义不依语。
语言是很有限的,有一句话叫“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只是一个符号。而且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接受语言都是分段式的,有一定的逻辑,信息是一点一点接收到脑子里,然后再一点一点思考,从A到B到C到D,这样就导致语言有很大的局限性,让人理解不了,或者理解歪了。
总之,语言不是立体、全面的。尤其当语言跟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完全一致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依语言背后含藏的意涵,而不依语言表面所表达的意思。
举个例子。
《阿弥陀经》里的“一心不乱”,如果我们依语不依义,不去探究语言背后的实际意义,只看字面意思,就会吓得够呛。“一心不乱”,看起来是很高的境界,功夫上的一心不乱,谁能做到啊?但是仔细去探究原意的话,就知道“一心”是“专”,“不乱”也是“专”,“一心不乱”不过是专修而已,谁都能做到,这样心就安了。
第三,依智不依识。
“智”就是智慧。“识”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情见或者情执,属于凡夫有情的知见,包括学识、认识、知识,都在这个范围内。
学问跟智慧是两个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人会把两者混淆了,以为学问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学问,容易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有差别的。
有智慧一定有知识,智能产生识;但是识不一定产生智,有时候甚至还障碍智,就是所知障。但是有智慧一定有识。
当智跟识有冲突、矛盾的时候,要依智不依识。
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了义”就是彻底究竟的真谛。“不了义”,佛讲法有时候会讲权教,“权”就是权且,权且跟究竟相对。既然是权且说,就不是究竟说。权且也叫方便,不是真实说。这时候,就要依了义,依究竟真实的说法,不依权教。
比如,站在《法华经》的立场上,像《阿含经》这些小乘经典,都属于权教,都是调摄众生根机的一个阶段,调熟众生的根机之后,才从方便导入真实。
南无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