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往事(10)|周平王短视东迁

作者: 小二丫等着 | 来源:发表于2017-11-26 21:35 被阅读0次

公元前770年,距离那场叛乱已经两年,人们也开始渐渐遗忘,但周平王内心却一直无法平静。

看着满目疮痍的镐京,周平王觉得自己很可笑。为了自己正坐着的这个位置,他和舅舅不惜与犬戎合作,引狼入室,可当自己真的登上梦寐已久的王位,才发现天下早已不是梦中的天下,而京城也早已破败不堪。

最近一段时间,犬戎又兴兵东进,侵占了大半个岐丰疆域,直逼镐京,战火声不绝于耳。

周平王有心重修宫殿,但无奈动乱之后,国库空虚,既无力修补宫室,更无力对抗犬戎。思前想后,就动起了东迁洛邑的想法。他也知道兹事体大,担心众臣反对,于是就打算先探探臣子们的口风。

这天朝罢

周平王试探性地问众臣:“众爱卿,朕有一个疑问,想要大家帮忙解答。”

“愿闻其详。”众臣皆答。

“朕祖辈周成王,当初为什么要修建两个都城?”

群臣皆答:“洛邑是天下中心,道路更是四通八达,我大周附属前来朝贡也十分便利,所以成王命周公按照镐京的规格制度修建洛邑,号称东都。天子朝会,诸侯进贡等重大外事活动,均在洛邑举行,节省成本,利国利民。”

“如今犬戎兵马再次逼近镐京,祸在旦夕之间,朕想迁都洛邑,以避战祸,大家认为如何?”说话的周平王是有些心虚的,担心大家认为他胆小怕事,底气自然有些不足。

太宰咺察言观色,便知周平王心态,急忙站出来,马屁道:“大王果然英明,如今镐京宫阙焚毁殆尽,实在是有失天子体统,但重建又劳民伤财。如果此时犬戎再次入侵镐京城,根本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而迁都洛邑,则是最好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望大王明鉴!”

一时间文臣武将纷纷赞同迁都,周平王很高兴,觉得自己威望很高,很服众。

“大王,老臣......”司徒卫武公欲言又止。

周平王见状,问道:“老大人为何吞吞吐吐?”

“大王,知而不言,则不忠于大王,违众而言,则不和于众友,实在为难。可老臣蒙受圣恩,无以为报,唯有时刻忠于大王......”卫武公再拜,周平王示意他接着说,“镐京左邻崤山,函谷关,右靠陇蜀,沃野千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无处可出其右。而洛邑只是巡都,虽然四通八达,但地势平缓,无险可守。若舍弃镐京,迁都洛邑,则都城优势尽失,天下危矣!老臣望大王三思!”

“犬戎已经侵占了岐丰,其势猖獗,百姓不安,迁都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周平王辩解。

卫武公三拜奏:“犬戎是豺狼,原本就不应该驱狼并虎,也就不至于造成此等局面。如今大王应该忍辱负重,奋发图强,效仿先王南征北战,驱逐戎王,一雪前耻。如果一味忍让,犬戎必然得寸进尺,反而得不偿失。所谓京师之陋,不在宫室,在国威!老臣望大王熟虑!”

见周平王面有不悦,太宰咺立刻反驳卫武公:“司徒大人所言差异。先王怠政灭伦,招致贼寇入侵,如今贼寇势大,而府库空虚,兵力虚弱,无力对抗。百姓畏惧犬戎,如畏豺狼,一旦戎骑长驱,民心瓦解,误国之罪,谁能承担?”

“还有申候......”,还没等卫武公说完,周平王打断他道:“根据最新的消息,申候那边由于犬戎侵扰,已经自顾不暇,如今朕只能自食其力,东迁一事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望老司徒体谅。”

卫武公默然,沉声道:“迁都之事,老臣愿为左右.....”

位置路线图

周平王短视软弱,为了一时安稳,脱离地利镐京,而满朝文武,除耄耋之年卫武公外,竟无人看透,又或者如郑武公之流,看透不说透,心怀不轨。可无论如何,迁都之行,板上钉钉,从此大周日益衰败,影响力也一泻千里,江河日下。

也许此刻,周平王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孤独,有能力的不作为,想作为的没能力。

“天子都孤独,唯独自己最寂寞”,这也许是周平王此刻内心的独白吧。周平王很无奈,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收拾心情,带着这份寂寞,抱着祖宗牌位,动身前往洛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秦往事(10)|周平王短视东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aovxtx.html